大漠雄鹰苏勒坦汗 - 第1288章 恩威并施诱小人
《浪淘沙·大雪满山川》
大雪满山川,
五岭绵缠。
尸横遍野鼓声残。
梦里依稀慈母泪,
血染征衫。
独自望城关,
无限江山。
白莲一朵落人间。
只为九州重一统,
何惧艰难!
这首词是莲大可汗进军广西受五岭地势所制、难以取得进展后所作。词中有描述战争的惨烈,更多的则是展现自己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统一九州的决心。
皇帝下了决心,将士便得拿命来拼!卫军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火炮,向黄沙关猛轰,在各级将佐的督促下蚁附攻关。又付出五千人的伤亡,终于攻下关城。然而敌人并非溃败,只是有秩序的撤退。吴军主帅高得捷认为黄沙关的地形还不算险峻且迟滞卫军的目的已经达到,遂趁夜率军放弃黄沙关,退至湘山布防。
湘山比黄沙关还要险峻高耸,后面便是全州城。打到这里,全州似乎唾手可得,可真动上手,卫军才发现竟然遇到一块比黄沙关还要难啃的骨头。连攻两日,伤亡三千人,却连半山腰都没能打下来。大可汗长吁了口气,自己虽然人马众多,可若按这个伤亡速度,即便拿下全州,也会元气大伤,到时候靠什么夺取广西、云南、贵州三省?所以,须换个打法!
全州紧挨着湘山和湘水,陆上不行,便从水上来。苏勒坦命湖广水师提督郭义率两万水师、四百余艘战船沿湘江而下,打算在西岸登陆攻取全州,遭到吴亲军水师右翼将军林兴珠部的顽强阻击。林兴珠部虽只有八十艘战船,却极为骁勇,激战半日,卫军方击退吴军水师却也累得精疲力尽。卫军游击程镇邦带着千余人刚登陆想建立滩头阵地,等待多时的吴亲军骠骑右将军陶继智便率八百骑兵奔驰而至。卫军抵挡不住,乱纷纷逃回战船,程镇邦本人也被宝刀未老的陶老将军一枪刺透后背而亡。
水战失利的消息几乎与齐王麦拉斯的叫苦信同时传至莲大可汗面前。入湖广一个月,损失三万将士,毫无所得,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卫拉特战神也不由得一愁莫展。正烦恼着,忽报户部尚书胡琏器求见。
“胡卿见朕,可是有什么良策?”苏勒坦一脸希冀地瞅着心腹谋臣,目光中尽是充满渴望的小星星。
“臣听闻北方仍在下雪,南方已是春天。陛下何不换个地方、绕道平乐府入桂?”胡琏器献上计策。
“朕还以为胡卿有何妙策,却是这馊主意”,苏勒坦没好气白了谋臣一眼,“朕早命人详细勘察过广西地形,平乐府有萌渚岭作凭障,险峻丝毫不亚于桂林府。绕道平乐入桂,山高水远,行路艰难且不论,一旦如全州般顿兵于险峻之地,士气必然受挫,如之奈何?”
作为战神,苏勒坦的担心是极有道理的。萌渚岭属于五岭之一,从湖南省永州府江华县向南延伸至广西平乐府的边蓬寨(钟山)、贺县一带,山势陡峭,不亚于越城岭和都庞岭。卫军久攻全州不下,上上下下皆已疲倦,若再绕道平乐不胜,士气必然低落。打仗打得便是一口气,若没了这口气,兵马再多亦无用。
胡琏器倒是十分自信,“臣料陛下大军至平乐后,必然顺风顺水”。
这倒将大可汗弄胡涂了,皱眉问道:“为何?难道平乐的山岭与桂林的山岭有什么不同吗?”
“同样名列五岭,能有多大的区别?不同者,守岭之人耳”,胡琏器微笑。
“你是说朕的大军抵达平乐后,平乐守将胡同春和李一第有可能向朕投降?”苏勒坦思考片刻后摇了摇头,“此前朕派人招降过那二人,均遭拒绝,且此前广西将军孙延龄欲降大卫,他俩居然杀了孙延龄向吴三桂领赏。似这等死忠于吴周之辈,又如何肯归顺于朕?”
“陛下可知此二人曾是孔有德旧部,不久前竟屠戮孙延龄满门,连孙延龄之妻孔四贞亦一并杀了?孔四贞乃孔有德之女,对旧主之女忍心下此狠手,足证二人乃毫无忠义之心的小人。似此等狼心狗肺之辈,又如何肯愚忠于吴三桂呢?”胡琏器胸有成竹地说。
听此言,大可汗的目光瞬间明亮起来,“嗯,胡卿此言甚有理,继续言之”。
胡琏器不慌不忙地往下讲,“小人重利。之前二人不肯降,是因为陛下给的好处不够。您不妨封胡同春为三等梧州侯、桂林总兵,李一第为三等平乐侯、南宁总兵”。
“若能全取广西,区区两个三等侯算得甚么,便是封二人为国公,朕亦允了”,苏勒坦哈哈大笑。
“万万不可!世人皆知我大卫最重军功,若无功而授公爵,二人反会怀疑有诈。封其侯爵,已是极限”,胡琏器慌忙阻止。
“卿说得是,方才朕只是戏言,我大卫以武立国,若真封二人公爵,即便二人乐意,那些劳苦功高的将军们也未必乐意呢”,苏勒坦赶紧收回方才的话。
“小人除了重利,还畏威而不怀德。若只授予爵位和官职,无武力为后盾,恐怕二人未必肯降,极可能继续观望、待价而沽。所以,臣才请陛下亲率大军前往平乐,彼等得了好处又畏我军威,自会来投”,胡琏器继续建议。
“善!朕这便统大军去平乐”。大可汗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下定决心后即命辽王苏穆尔驻于黄沙关以作疑兵,亲率大军至灌水东岸与齐王麦拉斯部会合。然后,三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前往湖广道州,顺沲水而下至湖广江华县,接着翻越萌渚岭,与驻军于边篷寨、贺县的吴梧州副将胡同春、平乐副将李一第部两万兵马隔富江相对。
扎下大营后,大可汗唤来礼部郎中吴兆骞,“卿甚有文才,不知口才如何?可愿替朕走一趟敌营?”
吴兆骞,号季子,少有文才,九岁作赋,诗词绝佳,享誉江南文坛,却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无辜卷入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卫军攻下宁古塔后,方得释放且授以官职。由是感激,对大卫朝廷忠心耿耿。
“臣深受皇恩,虽然愚饨,愿为陛下驱驰!”吴兆骞想都不想,欣然领命。
“好!卿只管大胆去,有朕的大军为后盾,谅那些鼠辈也不敢害卿!”苏勒坦大声给他鼓劲,心中却在想:此人既有才又有胆,刚刚四十出头,将来可为我儿所用。(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