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 第267章 社稷无小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7章 社稷无小事
    家里暂时算得上是闭门谢客,常茂这些人该来还是来,闭门也挡不住他们。
    而宋濂等人平时想来,就算门开著也很难进来。
    马寻饶有兴致的在和刘伯温討论著《大明律》,他不是法律学家,对於很多事情也不是很理解。
    所以討论討论就好,甚至在很多地方上他觉得《大明律》就非常好。
    比如说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
    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
    年底了,马寻再次进宫了。
    抱著胖娃娃,马寻感慨著说道,“带孩子真不容易,咱们家这个不要说抱一天了,抱一会儿胳膊就酸了。”
    肥屁股坐在亲爹骼膊上的马祖佑没有这个觉悟,奶声奶气的在咿咿呀呀,反正与他无关。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驴儿。”
    马祖佑循声望去,本来还是开开心心的小胖墩仔细一瞧,小嘴就开始了起来。
    下一刻就哭了起来,远远的就朝著马秀英伸手要抱。
    马秀英可是心疼坏了,连忙抱过侄子,“哎哟,我的心肝。”
    趴在马秀英怀里继续在哭的马祖佑下一刻就『坐正”,伸出小胖手捧著他姑母的脸,仔细端详了一下是姑母,再次哭了起来。
    马寻都无语了,“我抱著的时候好好的,这时候哭叫什么事,还以为我没带好他!”
    “肯定是没带好!”马秀英非常有理有据的说道,“你抱著要是舒服,他能不喜欢你抱?你要是对他好,他能见著我就哭?”
    这还真不是『培养”,一岁两个月的孩子,这时候你就算是教一些事情也教不会。
    马寻就赶紧討好说道,“和他姑母亲,要我说就是孩子聪明,知道谁对他好。”
    马秀英非常满意这个说法,“驴儿是有良心的,知道我疼他。”
    因为侄子的表现非常出色,马秀英就开心、骄傲了,得意洋洋的向李贞炫耀著她娘家侄儿多么聪慧、多么有良心。
    李景隆坐在马寻身边说道,“舅爷爷,小表叔其实最喜欢我和五叔。”
    “过两天上朝,你爹没回来,我带你去?”马寻摸了摸李景隆的脑袋说道,“其他人都要上朝,你也去。”
    李景隆立刻摇头了,“我岁数没到,还没封世子呢,不能上朝。”
    李贞教出来的孩子极有分寸,虽然皇帝也极为宠爱李景隆,但是这孩子没有恃宠而骄。
    马秀英看了一眼马寻,又开始嫌弃,“好好的教景隆什么呢!有你这么当长辈的?我看你这样还是靠不住,驴儿就放我跟前好了。”
    马寻立刻问道,“姐,先前我整理出来照顾孕妇、备孕的法子,现在整理的如何了?”
    马秀英露出笑容说道,“过些天刊印出来,於各地州府、城隍庙前刻碑。这事情你外甥一直盯著,婉儿也是出了大力气。”
    马寻嫌弃的说道,“標儿和婉儿就是白捡您的功德,要我说这事情还是您出力最多。”
    李贞夸讚的对马秀英说道,“妹子,小弟这德行真没得说。这么大利於社稷的事情,他就这么交了出来,实在难得。”
    “姐夫,孩子小就別夸了。”马秀英脸上全都是骄傲,不过还是口不对心,“现在说他好,他听著就骄傲自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我闯出了祸。”
    不对,您自个儿听听,这是说弟弟的词?
    蹭功德的来了,朱標和常婉还真的是金童玉女、天作之合,这两人本来就是长相好、气质佳,
    走一块更是让人觉得般配。
    常婉笑著行礼,“姑父、舅舅。”
    李贞笑著点头,“婉儿,你舅舅刚刚还在提孕育之事,你盯紧一些。”
    常婉立刻回答说道,“姑父放心就是,我也知道这学问有多厉害,也是舅舅高义才捨得將家传之法献给朝廷。太子先前还说了,过完元宵即刻令各州府县於刊印、建碑。”
    怎么生孩子,很多人確实知道,
    但是有些生理学的知识,现在研究的没有那么深,这也是事实。
    马寻整理出来的那些备孕、照顾孕妇的法子確实无法让所有人都知道,也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这样的条件。
    不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內帮助到一些人,能够让一些人认识到其中的道理,这就足够了。
    乱世刚刚结束,本来就是需要大力的恢復人口。
    而就算是安稳的年代,生育这样的大事也不能不重视。
    所以说皇帝这一家子这么大张旗鼓的一点都不为过,这就是朝廷的大事之一。
    朱標笑著说道,“先前也找了很多太医、郎中、接生婆,好些人只知道有这么回事,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这也就算是一种祖辈传下来的经验,但是要细问从哪里来的缘由,一时间也难以回答。
    马寻对此还是非常满意的,“用不著所有人都知道其中原因,照著做就是。”
    如今这个年代识字率极低,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知道一些科学道理吧。
    就算是几百年后的科学发展很迅猛了,只是有些事情普罗大眾也未必知道。
    所以现实有些事情就是很残酷,科技、科学的发展是少数人推动的。
    打开天窗说亮话,马寻问道,“姐、標儿,明年建功臣庙,这事情不该我做吧?”
    朱標抢先说道,“舅舅,功臣封爵、排序,自然不该您去做。只是在爹娘排定之前肯定有不少人去说情,这事情还得您担著。”
    明白了,我就是个挡箭牌,过了我这个精英怪才能见著太子朱標这个小boss,到时候才有机会见到终极boss。
    朱標也趁势说道,“先前宋师肯定去找您了。”
    看到马寻点头,朱標说道,“他们现在都聪明,知道有些事情爹娘不高兴,就想要您去说情。”
    马寻就怀疑起来了,“让我说情?老二那事情不是过去了吗?”
    “该罚的人罚了,该定的事情定下来了,只是朝廷的事情总是永远做不完。”朱標解释著说道,“大明律算是修出来了,只是我爹还不大满意。”
    朱元璋对《大明律》確实不大满意,所以后续有很多的修订。
    再然后就是直接弄出来《大浩》,这也是他对《大明律》不太满意的又一证明。
    看到马寻在思考,朱標补充著说道,“还有我大明历,这些也算是修出了个大概。这些都是大事,只是难求一个完美。”
    马寻对此也是认可,“你这么说倒也没错,各入各眼,总难让所有人都满意。”
    朱標有些奉承的说道,“舅舅博学多才,自然明白这些道理。宋师他们也是担心事情办的不够好被责罚,因此想要您帮忙说话。”
    这一下马寻就明白了,他肯定不会乱伸手了,有些事情不该他管。
    马秀英开口了,“宋师他们做事还算勤勉,只是你姐夫时常不满意。你姐夫一直想要定下官话,这事情没个动静。”
    官话,任何年代都有著官话。
    现在大家也是在爭,到底是江淮官话还是金陵雅言。
    南京话在晋代就无比辉煌,因为衣冠南渡。甚至南京官话就是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带来了洛阳雅言,再融合吴地语言,所以形成了金陵雅言。
    只不过语言也会因为政治中心而有变化,唐朝之后的金陵官话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至於语言的变化也一直存在,大明到底是选哪种语言为官话其实也是有爭论。
    很多人觉得应该以古中原雅音,也有人觉得该选择金陵雅言,不少人也觉得江淮官话在元末有所变化。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学问,到底是选哪种语言为官话,爭论显然也不会休。
    马寻仔细想了想说道,“官话是该早点定下来,要不然也是个麻烦事。”
    普通的百姓可能一辈子不会离开乡镇,所以一嘴的方言也没问题。可是官话不一样,这就是官方语言了,士子想要入仕都要学会官话。
    要是朝堂上大家都说各自的方言,那可不只是笑话了,而是大家听不懂,或者是会造成很多歧义。
    马秀英就开玩笑说道,“你会的不少,跑的地方多就这点好。”
    马寻主要还是江淮官话,不过一些福建地区方言也懂些,而如今一些南京方言也能听懂一些。
    朝廷的事情就是这样,永远都是有忙不完的事情。
    有些一般人觉得无关紧要的小事,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尤其是乱世刚刚结束,在发展、建设一个国家的时候,事情也就更多了。
    虽然不至於完全推倒重建,可是很多的事情確实需要重新开始规划、设计。
    朱元璋出现了,马祖佑立刻转身趴在他姑母的肩膀上,主打一个我看不见你、你自然也就看不见我。
    “回头你帮些忙,今年大朝仪得隆重些。”朱元璋安排说道,“事情標儿知道该怎么办,你去问他就行。”
    朱標则解释说道,“舅舅,大朝仪还是和往常一样,只是礼仪更为细致。您到时候领个头,现在京中百官以您为首。”
    李善长这个韩国公才是百官之首,怎么就是我了?
    不过轿子人抬人,没必要在这时候较真,听话办事就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