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 第276章 谋逆之案归谁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6章 谋逆之案归谁管
    马寻的话让不少人坐立不安,没有人喜欢被处在监视之中,尤其是现在官场的一些风气如何,
    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
    现在要是附和马寻的话,那就是在自掘坟墓。
    不少文官对於如今的处境都是非常不满的,他们嚮往的是宋朝时期的一些制度,他们觉得“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才是最好的制度。
    这可不是士大夫也可以受刑罚,只不过应当顾及大夫的尊严。。
    这些人是认为大夫阶层一般具有良好的修养,不必等到刑罚,便会谦恭自省,所以就不要多苛责。
    宋朝的文官啊,党爭也好或者其他事情也罢,最多贬成等,哪像现在可能被杀。
    不如宋朝的文官,那么学蒙元也行啊,虽然可能被杀,但是给的权力大、好处多啊。
    一个御史跳了出来,忧心的说道,“陛下,臣以为徐国公所言太过。”
    朱元璋眯著眼问道,“哦?哪里过了?”
    御史想都不想的说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本是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又一个文官跳了出来,“陛下,荀子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周厉王未能勤政爱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需,以至於人人自危、引发国人暴动。”
    这是要群起而攻之了,这是逮著了马寻的一些话茬了,有了发挥的空间了。
    朱元璋脸色难看的在继续听著,这是在反驳马寻的一些观点,这又何尝不是在说给皇帝听呢。
    偏殿的朱標就得意了,小声说道,“爹未必知晓国人暴动,但是舅舅知道。娘,您信不信一会儿舅舅能將他们堵的哑口无言。”
    马秀英有些得意,不过还是说道,“你舅舅是仗著身份胡搅蛮缠,真要论才学不如他们。这些你也要学学,可莫要让这些文官牵著鼻子走。”
    果然不出所料,马寻的声音响起来了,“那谁,出现如此案子,到底是我大明不准百姓说话,
    还是说有百官欺上瞒下方才出现此事!”
    开口的两个文官一下子脸色涨的面色脖子粗,闹了半天我们都没资格被你徐国公记住名字!
    我们可是正四品的官员,是有资格的上朝的朝臣,结果你徐国公连我们名字都不知道!
    刑部尚书刘惟谦连忙开口说道,“徐国公,此案还在查,到底案情如何现在还没有定论。”
    马寻一点都不客气的说道,“我还是信不过刑部,刑部若是尽职尽责,甄五斗的儿子岂会被杀?我记得若是抄家、正法,得刑部覆核吧?”
    刘惟谦一下子也尷尬起来了,这件事情他现在还真的很难有足够的底气和马寻爭辩。
    原因就是这个案子三法司的立场都尷尬,不管是审案还是覆核等,看似是不需要三法司直接去管,他们很多的时候都是直接將各布政使司送来的案子批覆一下。
    那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他们没有查出案子当中的疑点,这自然也就是让马寻抓到了把柄。
    郭英这时候就阴阳怪气的说道,“刑部查自己审的案子,倒不知道该怎么查。”
    刘惟谦气的不轻,可是实在无可奈何。
    马寻是徐国公,皇帝的小舅子。郭英是武定侯,他的妹妹郭寧妃也是皇帝的宠妃。
    马寻立刻一唱一和的说道,“陛下,臣以为武定侯所言有理,臣斗胆请旨督查此案。”
    这一下胡惟庸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马寻要是主审此案,谁知道这事情要闹到多大的程度。
    最主要的是一旦马寻主审此案,事情的主导权就完全是在皇帝的手里。
    朱元璋似乎也知道马寻的能力,不高兴的说道,“不准!你不懂刑律,又爱感情用事,难有中正立场。”
    文官们好像鬆了口气,陛下还是维护他们的!
    马寻就按照剧本走,立刻说道,“陛下,臣以为此案定是窝案。官粮少了三千余石,此罪居然是一个库更来担。臣觉得若非知府乃至布政使司的门来舞弊,其余人难一手遮掩。”
    朱元璋表现出深思的样子,马寻的话有道理啊。
    三千多石粮食不算多也不算少,就是马寻一年的俸禄,冯胜这样的国公两年多的俸禄,
    就这样一个规格不算特別夸张,遇到了小官巨贪说不定也能做到。
    但是这件事情的问题就是很有可能存在上下流一气,所以事情才看起来这么无懈可击。
    可能也就是那些人没能赶尽杀绝,没想到甄五斗能远赴千里之外的京城去报案。
    詹同站出来了,这是有些分量的吏部尚书,“徐国公,我以为出此案確实令人愤怒。只是案情还未查明,现在就下定论是不是早了些?
    一马寻直接说道,“我只知道防患未然,我只知道扁鹊见蔡桓公。既然已经看到了些许病情,为何要讳疾忌医,拖到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才好?”
    马寻是徐国公,同样还是很多人眼里的神医。
    唐胜宗有些这时候也站出来帮腔了,“徐国公言之有理,既然看出来了事情,为何不解决?”
    唐胜宗、延安侯,难道现在的你还没有投靠李善长,没有被胡惟庸拿捏?
    这是想要抱我的大粗腿?
    德庆侯廖永忠吃了枪药一般,看著詹同说道,“贪墨三千余石粮食,这么不声不响的倒是好大能耐。要我说,陛下就该令徐国公督查此案,不是交给你们这些文官来查!你们一个鼻孔出气,能查什么?”
    这地图炮有些厉害,可是那些文官更急,
    马寻只是开了口,这些淮西勛贵一个劲的跟著附和,这些人真的是抓住任何机会就打压文官!
    一时间马寻都有些恍惚,难道皇帝安排了这么多帮手?
    早知道这样,我急什么啊!
    不对,我要是不出头,这些淮西的人也不会出头,他们现在是將我架在火上烤了。
    看著是以我马首是瞻,可是这不是明摆著说淮西勛贵在抱团嘛!
    皇帝不喜欢浙东文官集团不假,可是同样也不满意淮西勛贵太过抱团。
    苦兮兮的马寻无奈啊,郭英、唐胜宗这些人是真的好心办错事,偏偏还不能说他们。
    郭英等人浑然不觉马寻的良苦用心,这一个个的喷完了文官,还略带得意的朝著马寻点头。
    老哥哥们哎,你们是真的害惨我了,这明明就是政事而已,怎么就成了党爭!
    我是外戚,不是你们这些正经的淮西勛贵,我不是和你们穿一条裤子的!
    马寻求助的看向朱元璋,这时候的皇帝脸色也变了,他现在也是一副头疼的样子。
    很明显朱元璋对此更加有『心得”,他手底下的这些武將时常办些蠢事、混帐事,这多少都有些免疫了。
    还是继续按剧本演,马寻慷慨陈词,“陛下,臣以为汉有绣衣使者、唐有不良人等,宋亦有皇城司。臣以为朝廷当设立衙门,专职收集情报,监督百官、刺探他国情报。”
    胡惟庸急了,立刻站不住了,“陛下,臣以为徐国公此言不妥。朝廷已有亲军都尉府、仪弯司,无需再设一衙门。”
    李善长这时候也顾不得其他,赶紧说道,“陛下,臣也不赞同徐国公所言。早些年军中已有检校,杨逆就曾为军中检校,猖獗之举依旧令人心惊。”
    这两个一唱一和的,他们的说法还真的能站住脚。
    现在亲军都尉府的一部分职责大家都清楚,这些天子亲军可不只是负责仪仗,很大一部分任务就是负责情报。
    再说了,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就非常注意情报收集等,哪能在这时候专门成立一个衙门啊。
    看看杨宪,那人以前就是大特务头子,可是前几年將朝堂闹的一团糟,要引以为戒啊,不能再重用检校!
    马寻脸色就非常不高兴,看向李善长和胡惟庸,“李相,朝廷现在律法归何人管?”
    李善长下意识的说道,“自然有刑部、御史台,尚且还有五军断事司。”
    这也就是说军队上的事情归大都督府內部处理,其余的一些案子是交给刑部等衙门。
    马寻就问道,“既然提及杨宪,李相提及其为『逆”。那我倒是想要问问,李相,朝廷涉及到逆案归谁来处理?”
    李善长下意识的想要开口,但是脸色瞬间变了,胡惟庸等人一个个也如坐针毡。
    也要不然说这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呢。
    大明开国六年了,很多制度看似完善了。可是偏偏涉及到谋逆的案子,大明现在没有衙门处理。
    看似谁都能处理,可是谁也没有资格真正的处理。现在大明的制度,就是没有明確谋逆之案的归属权、审判权。
    而谋逆这样的大案本身就极其敏感,这样的事情本身来说也是需要皇帝来处理才好。
    马寻这是明显给人下套,事情確实是那么回事,不要说的这么明啊!
    朱元璋这时候脸色更加难看了,“杨逆之案,朕记得是中书省报到朕的面前吧?
    李善长和胡惟庸都要尿了,陛下,我们忠心耿耿,绝对没有不忠之举。
    马寻可不管那么多,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不管是杨逆之事,还是此次多有官员阳奉阴违、上下蒙蔽圣听都当重视。朝廷有必要设立衙门,专职收集情报、监督百官!”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