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 第304章 抓著小的,跑不了大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04章 抓著小的,跑不了大的
    有正事,马寻自然不会耽误了。
    早早的起床、穿上朝服,该去和大部队匯合了。
    朱標看到马寻还是很高兴的,“舅舅,您接下来的日子可就好过了。”
    马寻对此非常认可,“这倒也是,你岳父回来了,过些天魏国公再回来,我看谁没事还来惹我。”
    有著这两大国公坐镇,马寻肯定更加逍遥自在。
    知道马寻性格的朱標问道,“我听老五说,您准备在学校那边些时间?
    朱橘那小子就是嘴巴上没把门的,这是看到了什么都要说,半点秘密也都是藏不住的倒霉孩子。
    “我准备试试一些东西。”马寻就说道,“你也算是喜欢看史书的,可知道汉唐时从西域传来的琉璃等。”
    朱標愣了一下,不確定的问道,“舅舅,您说的是颇黎吧?
    这一下轮到马寻愣住了。
    朱標隨即担心的试探著,“那东西您到底是看史书看出来的,还是当年颂佛经时记在心里了?”
    不怪朱標这么问,因为玻璃这玩意儿也算是音译,在《佛说阿弥陀经》就有记载。包括《玄应音义》:《大论》,都有记载。
    马寻打著哈哈说道,“管它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东西我觉得也有大用。”
    大概是觉得还不够,马寻警告说道,“你没事不准翻看佛经,听明白了吗?”
    朱標赶紧保证说道,“您放心就是,我对那些不感兴趣。”
    “你不感兴趣,有些人对你感兴趣。”马寻继续警告说道,“你是储君,你要是信那些事情,底下不知道要成什么样。我大明,决不能是佛国。我看的东西,也不是从佛经瞧见的。”
    玻璃的歷史可就早了,古埃及人就会造玻璃。大约在四世纪,古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
    而现如今,估计都已经是玻璃商业化了。
    不过现在的玻璃,和以后的玻璃还有一定的区別,指望造望远镜等等更加有难度。
    (请记住????????????.??????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朱標忍不住感慨著说道,“我娘喜欢看史书,都是以史为镜。您爱看史书,总是从其中找些有意思的东西。”
    这是朱標的心里话,朱元璋和朱標也没少感慨诗书传家的底蕴就是不一样。
    看看马秀英和马寻这姐弟两个就知道了,一个个的都閒著没事就翻翻史书,总能找到一些感兴趣的地方,也能找到他们下一阶段该去努力的目標。
    “造的出来造不出来还两说呢。”马寻也浑不在意的说道,“先造造看,造好了说不定能给雄英用得上。”
    朱標愣了一下连忙问道,“雄英怎么用得上?”
    “產房啊,以后晒屁股说不定也能用得上。”马寻简单说道,“这事情你別管,我到时候看著弄。”
    朱標赶紧说道,“那怎么能不管,您要是缺钱、缺人,就去要。”
    马寻虽然在生活上不算铺张,可是他钱的地方也不算少。主要就是学校那边,的真不少。
    虽然掏钱的时候肉疼,可是朱元璋和朱標也是会算帐的,那些投资显然也是得到了回报。
    朱標隨即也说道,“我爹打算禁绝女子出家,除非是年四十、寡居者才能入庵。”
    忽然提起尼姑庵,这小子难道听说了什么?
    不过马寻赶紧说道,“这是好事,现在我大明缺人口。再者你可能有所不知,虽说有些尼姑庵是好的。只是有些也难以启齿,都是一些人做些之事。”
    朱標笑著开口,“舅舅,我都成亲了,有什么不好说的?无非就是有些庵里儘是皮肉生意罢了,父皇不许百官去妓馆,他们倒是有些新的样。”
    所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元璋一直都是严厉处罚官员的事情。
    可是这样的事情屡禁不止,而且官员以及所谓的名士对於这件事情怨声载道,也没少想些新鲜玩意儿来应付。
    前两年朱元璋的政策是十四岁之下女孩不许出家,可是这个政策显然还不够,所以乾脆改到四十的寡妇才许出家。
    舅甥两个骑著马边走边聊,身后是庞大的队伍。
    到了江边,看著远处的船只,应该是常遇春的船队了。
    大明的水师还是厉害,船大、炮猛。
    忽然间马寻想起来了什么,“標儿,咱们剿倭寇了吧?”
    一时间朱標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他的这个舅舅真不该掛大都督府右都督的职务。
    “倭寇一直都在滋扰边疆,这事情您也该知晓才对。”朱標解释说道,“辽东那边,
    山东外面,还有浙江、福建那边,都有一些倭寇盘踞外岛。”
    如今的东瀛也是分裂状態,好像是有两个天皇。
    而大批破產的武士出海,自然也就是倭寇了。而其中倭寇沦为方国珍、张士诚余孽的打手,真真假假的倭寇只有砍了头才知道。
    此前朱元璋刚刚罢了市舶司,算是准备开始海禁。
    有些人提起海禁就各种大骂,这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这也是开了天眼,忽视了一些时代的局限性。
    將沿海的一些居民內迁,禁止平民私自下海,朱元璋这么做也是不想做亏本买卖。
    因为现在的海贸分两种,一种是由王朝政府经营的朝贡贸易,一种是由民间私人经营的私人海外贸易。
    而江浙一带的百姓,甚至当时居住在泉州一带的外国商团曾经协助过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与之爭夺天下。这些人现在出了海,那就没办法约束了,可就是海盗了。
    都说宋朝通过海贸赚得了海量的金银,这是不假。但是这其中可没多少是朝廷的,很多都是私人走私。
    至於罢市舶司,自然就是因为唐朝也好、宋朝也好,或者是元朝,朝贡贸易导致不断赔本。
    朱元璋怎么可能答应,所以严格限制朝贡的国家,不能是你隨便送点东西,我就给你海量的財宝。
    更何况现在有些所谓的使团上不得台面,直接开价要钱,磕个头赚到一大堆钱也就罢了,转头就给大明添堵。
    朱元璋確实开启了海禁,但是去年大明使臣去了琉球,顺便发现、登上了dyd。
    看到马寻还在思索,朱標就劝道,“舅舅,您当年在福建,肯定也知道很多人私下里出海。”
    马寻点头,福建人出海的歷史是真的悠久。以后可能是不问各国海关,只要妈祖没反对就登船。
    而现在是这些人不管朝廷的法律,直接上船去东南亚,在以后的印尼等地,可是有不少福建人和广东人。
    比如说广东的施进卿、梁道明,这都是移居的华侨,都要成三佛齐的王了。大海盗陈祖义很有可能刚刚全家搬到南洋,以后要打的各个东南亚小国纳贡。
    看到马寻不说话,朱標小声说道,“靖海侯现在在登州,明年该打倭寇了。舅舅,靖海侯是有本事的人,只是也有些难以管束。”
    靖海侯吴禎与江阴侯吴良是弟兄两个,吴良稍微好一点,崇尚节俭,对名声、女色、
    钱財、权利都不看重,镇守江阴时经常枕戈待旦。这是出將入相的人物,是朱元璋眼里的『今之吴起”。
    而吴良的儿子就是吴高,一度是朱棣的心腹之患,打的徐妙云带著朱胖胖登城门守城但是吴禎没有学到他的哥哥一些优秀品德,他军功极大、又善於统帅水师,此前坐镇登州、统率数万水军,督理海运,为辽东运送粮,使得辽东粮餉从未有缺乏。
    不过这也是能闯祸的,那年庆阳之战后,吴禎就是跟著冯胜无詔班师的主力。之后坐镇登州,又因为犯事被贬为定辽卫指挥使。
    听著朱標的话,马寻都麻木了。
    因为大明的这批开国勛贵,能打是真的能打,但是枉法、闯祸,也是真的枉法。
    马寻仔细斟酌一下说道,“標儿,我和吴家没多少往来。”
    朱標开玩笑一般的说道,“先前您闹脾气,我爹娘都怕您跑了。这两年他们一点都不怕,您那么宠驴儿。”
    马寻无语,“我跟前的小子还少了?標儿,我再怎么说也是国公、国舅。我和徐家、
    常家的关係好,还和其他几家关係不错。”
    “舅舅,您现在去的可都是亲戚人家。”朱標直接纠正,“外人家,我看也就是广德侯了。”
    朱元璋钦定的亲戚人家包括皇后娘家、太子妃娘家,以及徐达、李文忠、沐英、汤和、郭家兄弟。
    控制住儿子,老子就没办法跑。尤其是老子要是不上进、不贤良,那就教好儿子,可不能全都跑偏了。
    朱標继续蛊惑著说道,“您本来就喜欢教书育人,多几个学生也不算什么。”
    “那能一样吗?”马寻直接不客气的说道,“我教人,教的是工匠。我那么喜欢常茂,你看我教他们什么本事了?我有本事教他们吗?”
    朱標就严肃的说道,“舅舅,也不指望您教他们什么本事,他们能学您一半的品行就是社稷之福了。”
    马寻还是拒绝,“这事情现在提还早了,他们家子嗣岁数小,我现在还有其他事情要忙。”
    学生,怎么可能来者不拒。
    我要做的事情多著呢,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教勛贵子弟。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