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 第339章 知难而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39章 知难而退
    拜年、走亲访友,这就是新的一年了。
    正月初十算是一个好日子了,滯留皇宫许久的马寻总算是得到了允许,可以提前带著老婆孩子回家了。
    他要是再不回去,刘伯温就要带著刘回浙江老家了。
    哪有这样的待客之道啊,將老丈人和侄儿扔在京中不管的,传出去得说马寻没有家教呢。
    刘伯温还是非常开心,看到马祖佑就觉得欢喜,“驴儿,还记得外公吗?”
    马祖佑立刻跑了过去,一边跑一边喊,“抱。”
    刘伯温开心坏了,还以为这是血缘亲情呢,就见过这两三回,孩子还记得他、愿意亲近。
    可是刘姝寧早就知道她儿子的套路了,只要爹娘或者姑母在身边,谁要是喊他的名字,他就凑过去亲近。
    性格外向、情绪稳定,这是优点。
    不过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以及变色龙的属性,也越来越明显。
    抱著外孙,刘伯温也没厚此薄彼,“早就给鱼儿准备了些东西,先送个长命锁。俗套是俗套了些,寓意总是好的。”
    观音奴也连忙表示感谢,其实她现在的亲人除了马家这一家子,就剩下弟弟金刚奴了。
    马寻直接对何大说道,“一会儿咱们就算是闭门谢客了,有人拜访最少要等到明天再说。”
    想要给马寻拜年的人可不少,淮西勛贵的子弟暂且不说。
    李文忠、沐英、平安、徐司马等人的妻妾,那都是要带著儿子过来拜年的,这都是晚辈。
    观音奴先带著女儿回屋了,毕竟隔了一层,而且女儿还小。
    刘伯温很温和,先开口说道,“也別说什么失礼、招待不周,偌大的府邸让我在住,
    哪有什么失礼。”
    马寻只能说道,“我不在府就算了,姝寧也不能侍奉您,这確实不太好。”
    不太好也没办法啊,皇命难违。
    所以这件事情就此揭过,谁也都没有犯错,只不过是皇权最大。
    聊完家常,刘伯温和马寻到了书房,还是要谈些事情。
    刘伯温夸奖说道,“听闻你去年安排不少国子学学子分赴各地州府,我觉得这是好事马寻也笑著说道,“这本就是朝廷该做之事,正好我又管著国子学,就让学子们歷练一番。”
    施德政、得民心。
    这是刘伯温最基础的施政观点,在民本思想这种理念下,他也確实希望朝廷更有亲民政策。
    至於在法学上,他主张的就是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鬆,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
    作为大明律的修订者之一,刘伯温確实做到了一些该做的事情。
    只是在执行这件事情上,朱元璋显然是更加严格。
    刘伯温关心问道,“此前听闻你和一些大儒、衍圣公皆有不睦,这些事情如何了?”
    马寻隨口说道,“能有什么事情?所谓不睦,不过是一些政见不合罢了。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他们也不和我爭。”
    爭也爭不过,马寻看似是挑起来了一些爭斗,可是背后全都是一系列的盘算。
    要翻衍圣公的家谱,还不是为了更好的拿捏孔家吗。
    现在孔家人出钱出力兴建基层的教育,对於他们这么主动、为朝廷分忧,不要说马寻了,朱元璋更是非常满意。
    这就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培养出来一大批大明朝的读书人。
    和一些大儒爭论,也无非就是不喜欢他们继续塞入一些奇奇怪怪的理念等。
    也包括现在很多的国子学学子的安排,这些大儒也不好斗爭。
    看看朱元璋多厉害,现在开始推行让国子学的学成学子去北边兴建儒学。
    马寻可能是一时间嘴巴没管住,朱元璋则是趁机推波助澜。
    对朝廷有利的就继续怂、將事情闹大一点,然后可以推行一些政策。
    不利的果断利用皇权提前制止,免得马寻捲入更多的是非、无法脱身。
    刘伯温嘆气说道,“你啊,原本还是和宋师关係不错,现如今可倒好!”
    马寻实话实说,“我和宋师关係一直不怎么样,也谈不上得罪不得罪。他现在见了我,估计確实不喜欢。”
    不喜欢也没法子,马寻的官职、爵位,包括在皇帝皇后、太子心中的地位,那都是没法比的。
    刘伯温好笑的说道,“你倒是替他孙女寻了个好人家。”
    马寻就笑著说道,“我还准备给卫国公家也找个好的。”
    刘伯温沉默片刻才问道,“你可知道魏观之事?”
    马寻愣了一下,这可是前任国子学祭酒,也是得罪过马寻被贬官了。
    看到马寻迷茫的样子,刘伯温说道,“陛下杀了他,这事情你总该知道吧?”
    马寻点头说道,“名义上是將府衙修建在张士诚宫殿的遗址上,隨即又牵连了一些江南士子、文人,对吧?”
    刘伯温嘆气说道,“这事情本来也不好多说,牵连之人多少是有些无辜。”
    马寻则平静开口说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
    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刘伯温盯著马寻,因为马寻的话就是朱元璋对一些事情的观点。
    “江南士绅太强了。”马寻也无奈说道,“泰山,这么些年下来,朝中的文官几乎全都是来自南方。长此以往的话,我大明可就只是半边江山了。”
    提到这个,刘伯温也头疼。
    他还在京城的时候,这种跡象就非常明显,只不过那时候被淮西勛贵和浙东文官所掩盖。
    其实本质上还真的不只是这两个群体有些对立而已,这里头也包含著一系列的施政理念等。
    马寻继续说道,“朝廷现在的文官普升等,全都是这些人把持著。陛下想了诸多政策,只是推行起来不太顺利。”
    朱元璋確实做了不少努力想要扭转大明官场『半边天”的局面。
    在北边兴建学校等是政策之一,可是收效或许要十年之后才能初见端倪,
    异地为官、南人北官,有意增加北方朝臣的数量等等。
    这些手段使出来了不假,可是有些事情就是使出来了手段,也会被一些官员有意无意的给阻挠。
    甚至是这些政策看似是为了平衡地域,不过官员们念出来的经就歪了,变成了集体打压北方官员了。
    有些事情刘伯温也心知肚明,只能嘆息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马寻就笑著说道,“这些事情也轮不上我多操心,陛下安排些事情我就做。不安排事情,我去忙我的事情。”
    刘伯温自然也知道马寻的那些事情,医术、工匠,这才是挚爱。
    这看似是好,可是刘伯温也有担心,“这谈何容易啊!你是不恋栈权位,只是有人不会想要让你清閒。”
    这里指的显然不只是朱元璋,还有一些其他人。
    刘伯温继续说道,“这一次回京,我倒是能感觉到那位丞相越发了不得!”
    胡惟庸的崛起確实有些让人目结舌,淮西勛贵和浙东文官在爭的时候,胡惟庸还算不上多厉害的人物。
    可是现在刘伯温告老,魏观被杀,汪广洋致仕、杨宪早就被正法。
    一步一步,胡惟庸现在坐在了丞相的位置上,照这个趋势下去,他就能取代恩师李善长了。
    甚至可以说现在的胡惟庸,手里的权力已经大过李善长了。
    马寻幸灾乐祸的说道,“李相现在要是聪明点就早点退,要不然我真给他看出病了。
    ”
    刘伯温无语,不过还是提醒说道,“你虽得帝后恩宠,只是也不能做事太过。李相外表宽厚、內心刻薄,你若是断了他的仕途,他必与你不死不休。”
    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李善长这样的人几乎就是为了权力而活了,他如何看不出来皇帝对他的一些不满。
    但是那又怎么样,作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这位韩国公十足的自信,他不认为皇帝敢杀他。
    他也是发自內心的认为离开了他韩国公,这大明的江山社稷就要轰然倒塌。
    马寻点头,认真说道,“我一向都不和他来往,我也算是知道他的性格。所以躲远一点,牵连不到我就行。”
    刘伯温忍不住看向马寻,其实他不觉得李善长会怎么样,这毕竟是皇帝的大功臣。
    马寻有些好奇的问道,“您在京城的时候和李相关係不好,和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都无语了,他確实和李善长的关係不好,但是那更多的是被单方面的欺压。
    诚意伯和韩国公的区別,那还是天差地別。
    刘伯温笑著说道,“我和胡相谈不上有多少仇怨,只是也不和睦。无伤大雅之事,算不得什么。”
    想想也对,因为马寻的原因,刘伯温更早的告老还乡,和胡惟庸算不上直接起了正面衝突。
    要是这时候胡惟庸还想毒死刘伯温,那才是作死呢。
    马寻忽然问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如今天下这气象,除了京城还有哪里?”
    对於马寻思维跳的太快,刘伯温一时间也反应不过来。
    不过仔细想想,或许还是事关迁都吧,这件事情也確实是大事情。
    应天府不错,可是大家也都知道皇帝早就有迁都的心思,或许有些事情解决了就要著手迁都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