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 第361章 国公们的道德绑架
第361章 国公们的道德绑架
朱元璋和朱標在商量著整顿勛贵、乡绅的事情,而出宫的马寻直接回家,
出差要几个月,他不得收拾一下行李、不得安排一下家里的事情嘛!
观音奴抱著女儿说道,“夫君,要不然您再纳个妾得了。”
刘姝寧也积极响应说道,“我和妹妹要在家里带孩子,您跟前也没个人伺候。”
马寻懒洋洋的说道,“用不著,我现在偶尔想想都觉得自己腐化了。我就算是去了凤阳,跟前也不缺伺候的人。”
刘姝寧则担心说道,“到底没个暖床的,早年您是一个人自在惯了。现如今真让您不近女色,那能行吗?”
以前小光棍一个,自然没什么烦恼。
可是现在食髓知味了,说不定还真的心里痒痒。
马寻觉得好笑,“这一趟去凤阳事情可不少,祭祀可是大事,我岂能纳妾?家里闹腾才好?”
既然马寻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刘姝寧和观音奴自然也不再多劝。
劝马寻,那是因为作为他的妻妾有义务,这也是如今这个年代对於“妇德”的一个要求。
可是私心来说,肯定不希望他妻妾一大堆。
“姨姨。”马祖佑跑了过来,“妹妹。”
观音奴赶紧坐下来,而马祖佑立刻凑上去看了看。
妹妹没有哭就好,轻轻的摸了摸妹妹的脸,今日份照顾妹妹的任务达成,
马寻还没有来得及问,马祖佑又指著门外,“爹,客。”
闹了半天是有客人来了,结果你还先惦记著自家妹妹。要是时间再久点,正事就要忘了。
驴儿话说不清楚很正常,这么点大的孩子很难说出连贯的长句子,表述不清楚也可以理解。
只是马寻很奇怪,“哪家的?”
驴儿脱口而出,“哥。”
这就更加让人一头雾水了,因为驴几儿的兄长们实在太多了。皇家的一大堆不说,常家的、邓家的、徐家的,那都是兄长。
不是何大等人来说明,大概率是他们也都惯著这位小公爷,谁让小公爷自小就聪明伶俐、非常懂事呢,这是主动要帮忙传话!
没什么可说的了,带著儿子去会客吧。
刚到正堂马寻就笑了起来,这还真是驴儿的『哥』,还是『大舅哥”。
徐允恭规规矩矩的行礼,“见过舅舅。”
马寻摆摆手,“有事?”
徐允恭还是老实回话,“舅舅,我爹邀您过府一敘。”
有些时候真的別怪马寻对徐允恭不亲近,这孩子做事一板一眼的,有著和年龄不相符的沉稳和稳重,很难完全將他当毛头小子。
隔壁那三个就经常闹的鸡飞狗跳,邓镇、汤鼎这些虽然不是混世魔王,可是也有著少年的顽皮,对马寻也亲近,所以喜欢他们也正常。
“行。”马寻看向儿子问道,“你去不去?”
要出门,驴儿自然是乐意。
不要说会走路之后了,这小子七八个月的时候就喜欢在外面跑,抱著出去看热闹都好,越来越有不著家的趋势。
到了魏国公府,还是直奔徐达的病房。
“伯。”
趴在床榻上的徐达心情很好,“贤婿来啦?妙云,快些给你妹夫拿些果腹肉乾。”
驴儿凑近看了看徐达,奶声奶气,“谢谢。”
徐妙云牵著『妹夫』离开了。
徐达就更加欣慰了,“到底是你的儿子,这家教没得说,我可是给丫头选了个好女婿!”
有些习惯是难以改变的,比如说马寻在一些人眼里就是『礼贤下士』,就是『隨和儒雅』。
他习惯说“请”、『谢谢”,不管是身份相当的,或者是官阶低一点的,就算是府里的人也都是如此。
所以驴儿现在也是如此,別人给他拿东西先道谢,见了面先打招呼,分別的时候也会说再见。
有人逗他要抢零食,他也会大方的分享,只要他吃零食等,基本上见者有份。
这放在別人眼里就不只是有家教了,也不只是马家的家风好。
这更是马寻的修养好,所以才能教出来这么个贵而不骄的好孩子。
马寻笑著说道,“现在还太小,再教几年才能看出来品行,现在看著还行。”
徐达也笑了起来,马寻这人还是有意思的。
这年代的人习惯了別人夸奖孩子那都是要自谦,但是在马寻那里就是值得夸奖的就不吝嗇肯定,一直都不缺少对孩子的夸奖。
徐达也不再纠缠这个话题,“这一趟允恭也要跟著回老家,你多照看。”
马寻想想都头皮发麻,“这一回回去的可不少,我有的头疼了。”
一大群十二到十五岁的小子跟著回凤阳,就算这些少年在凤阳也有亲属等等,可是马寻还是实质上的负责人。
徐达也忍不住幸灾乐祸,他只需要负责管好军中的將士就行。
马寻不一样,这两年越发朝著管理、约束未成年勛贵子弟的方向发展了。
徐达认真叮嘱说道,“有些事情我也叮嘱了允恭,他回乡后就遣散一些庄仆、佃户。
徐达名下的土地等等可不少,岁禄五千石就是明朝功臣当中最多的,赐的田庄等等也是功臣之最。
马寻劝道,“徐大哥,赐田用不著如此。”
徐达笑著说道,“陛下赏赐的赐田我自然不会发卖,只是这几年也多少买了些地。陛下迁民填充荒僻之处,我府上不好养太多奴僕、佃户。”
这就是徐达的觉悟,这就是他始终能受到朱元璋的重用的根本原因。
有些事情不用皇帝下旨或者明確,徐达能够早早的洞悉皇帝的意图,更会身先士卒的成为表率,坚决的拥护、执行皇帝的政策。
皇帝刚刚拿蓝玉侵占田地说事,在徐达这样聪明人眼里就不只是侵占土地这件事情。
勛贵越来越囂张跋扈,侵地之类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都是摆在明面上的。
这些大户人家的府中养了不少奴僕,不少佃户也依附著这些权贵,这些则不是明面上的事情了。
留下皇帝赏赐的由地,遣散一些没有必要留下的奴僕等等,这就是大明第一功臣的觉悟。
皇帝要清丈土地,朝廷要恢復人口,现在四处都是在迁民、恢復生產、开垦土地,那徐达就坚决拥护,带头不养佃户和更多奴僕。
马寻看著徐达说道,“你这么一做,我回头还得和常大哥说一声。保几那边不用说也是如此,咱们都这么做了,邓大哥必然也会如此。这一下好了,风头咱俩出了。”
风头出了是真的,可是得罪人也是真的。
你俩出风头,为皇帝分忧,別拉著其他人跟著啊,没那么多人一心为公,也想著自己、宗族呢。
徐达毫不在意的说道,“我倒是不怕得罪人,你就是给人得罪的再狠也没事,没人敢找你麻烦。”
七个国公当中五人带头拥护皇帝的政策,那些侯爵、伯爵要不要跟著学?
这些勛贵都这么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那么饱读诗书的士绅就好意思继续兼併土地、让佃户依附?
朱元璋这一招也狠啊,这是自上而下的『约束”,这是权贵带头开始的识大体、兼济天下。
甚至这一招就是道德绑架,看看到底是哪些人是心怀天下、关心黎民。
徐达继续笑著说道,“我准备遣散五十户庄仆等,你觉得够吗?”
马寻则问道,“你可別给守坟户给遣散了,要不然不好交代。”
守坟户等,那是皇帝指派的,可不是佃户。
徐达说道,“这些我心里有数,这些遣散的人基本上都是依附我家。现在给迁出去,
也算是自耕农了,也不至於影响我家產业。”
马寻抓头笑道,“您是遣散了五十户,我和保儿就要坐蜡了,我们没遣散的。”
徐达真心夸讚说道,“这便是皇后管教有方,朝野上下都说我谦逊恭谨,和你们比比还是差了些意思。”
马寻和李文忠不买田地,不蓄养庄奴,他们在灵璧或者盱眙的赐田都接济乡老、亲属了,想要遣散都没得遣散的余地。
马祖佑来了,一手一个糕点。
小跑著到了床榻前,“伯。”
徐达笑著接过,“还是贤婿送来的糕点味道好。”
马祖佑开心了,“不客气。”
说著这些就跑到马寻跟前,靠在马寻的腿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徐达看向徐妙云说道,“这一趟回乡的女眷也有不少,你也跟著一道回去,修修祖宅、祭拜一下先人,收拾一下咱们家的府邸。”
在应天府有魏国公府,在凤阳还有皇帝赐的一座魏国公府。
徐达得意的看著马寻,“我家这女诸生可以管家了,你家老四捡了个大便宜!”
这也是对自家子女不吝嗇表扬的,孩子们出息,徐达就得意。
徐妙云脸色通红,哪能当著外人的面这么说。
不过徐达担心的说道,“你回头盯紧你家那个,別让他有事没事去我家!”
马寻连忙保证说道,“徐大哥放心就好,我绝不会让他俩独处!”
还是要注意影响的,老四想要看媳妇,高低得带著弟弟们一起过去,得有电灯泡在旁边。
至於给自家外甥创造机会,那马寻就是行家了,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我肯定能找到一大堆藉口。
跟看我混,还能让外甥继续饱受相思之苦?
开玩笑呢!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