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76章 隐患 (日万第一更!大佬们!求月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6章 隐患 (日万第一更!大佬们!求月票推荐票追读!)
    陈记食品沙田分厂(原沙田永福厂)的投产,让陈记食品的产能压力瞬间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日产五万瓶水的稳定输出,让观塘主厂那条连续运转的萨克米生产线,终于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文哥,沙田厂那边磨合得不错,良品率稳定在99.1%,日产能稳稳卡在五万瓶。”
    高振海拿着最新的生产日报如释重负,“观塘厂这边,兄弟们总算能喘口气了。
    我让强哥安排,生产线停机一天,全面检修保养!”
    陈秉文点点头,目光扫过报告上沙田厂的数据,满意道:“好。这次停机检修,务必彻底,把之前欠的保养都补上。
    强哥经验丰富,让他亲自盯着。”
    “明白!强哥已经带人开始维护了。”高振海应道。
    观塘厂核心灌装车间。
    钟强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带着几名技术骨干,正围在巨大的萨克米热灌装主机旁。
    他们拆开了主传动箱的外壳,露出了里面复杂的齿轮组和传动轴。
    “强哥,你看这里!”一名年轻技术员小陈指着主传动轴末端的一个大型轴承,紧张的喊道,“轴承外圈有细微的裂纹!
    还有,啮合齿轮的齿面磨损比上次检查时严重了很多,间隙明显变大了!”
    钟强凑近,用手电筒仔细照射,又用精密卡尺测量了齿轮间隙,脸色瞬间凝重起来。
    “磨损速度超预期了尤其是这个主轴承,裂纹虽然细,但位置很关键。
    如果继续满负荷运转下去,最多再撑一个月,轴承很可能彻底碎裂,齿轮打齿也是大概率事件!”
    旁边的技术骨干老李倒吸一口凉气:“轴承碎裂?齿轮打齿?那那整条线就废了。
    维修至少停工半个月,更换核心部件费用更是天文数字!”
    钟强沉默地点点头,心有余悸。
    之前一段时间,为了赶订单,设备维护时间被一再压缩,一些不影响生产的小问题被暂时搁置。
    现在看来,隐患早已埋下,只是被高速运转掩盖了。
    “幸亏.幸亏沙田厂及时投产,我们才能腾出手来做这次彻底检修。”
    钟强庆幸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闻讯赶来的陈秉文,亲眼看到轴承上那道细微却致命的裂纹,心里也是一阵后怕。
    “强哥,立刻组织人手,彻查整条生产线!
    传动系统、真空泵、加热单元、灌装阀、控制系统.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隐患!
    所有发现的问题,无论大小,立刻更换!用最好的备件!”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这次事件,提醒我们,设备维护,绝不能心存侥幸。
    从今天起,观塘厂和沙田厂的所有生产线,必须强制定期维护。
    任何订单压力,不得挤占维护时间!
    强哥,新规程由你全权负责,下周提交给我。”
    “是!老板!”钟强郑重的点头应道,“您放心,我一定把规矩立死,把设备管好,绝不让类似情况再发生。”
    在观塘厂进行设备大检修时,陈记食品的网格化地推小组,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港九新界蔓延。
    得益于“零风险铺货、卖完结算、卖不掉包退”的颠覆性模式,以及陈记瓶装水本身过硬的口碑,网格小组的推进几乎势如破竹。
    旺角洗衣街,陈记食品九龙西区中转仓。
    这里原本是一个闲置的唐楼底层仓库,被陈记食品租下来后,稍加改造,便成了覆盖油麻地、旺角、深水埗部分区域的核心枢纽。
    仓库内,一排排整齐的货架上,码放着各种口味的瓶装水。
    仓库门口,一辆印着“顺达物流”标志的冷藏小货车正在卸货。
    穿着统一蓝色马甲、胸前绣着“陈记”logo的网格小组长李国明,正拿着登记本,清点着刚从观塘厂运来的瓶装水。
    “杨枝甘露,三百箱!椰汁西米露,两百箱!陈皮红豆沙,一百箱!核对无误!”
    他签好收货单,递给送货的司机。
    旁边,几名同样穿着蓝色马甲的网格员,麻利地将成箱的水搬上几辆改装过的、带简易冷藏箱的三轮车。
    每辆三轮车都经过精心设计,侧面印着醒目的“陈记水”字样,冷藏箱里放着冰桶,确保水在配送途中保持冰凉。
    “阿强,庙街片区今天补货清单!”
    李国明将一张纸条递给一个精干的小伙子。
    “福记士多,杨枝甘露补二十瓶,椰汁西米露补十五瓶……”
    “阿萍,油麻地片区!”
    “收到!”
    网格员们接过清单,迅速将对应的水搬上各自的三轮车。
    动作熟练,配合默契。
    整个中转仓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的运转着。
    短短两周时间,九龙西区旺角、油麻地、深水埗部分区域的网格化地推进展神速。
    李国明手下六个网格小组,覆盖了区域内超过四百家士多店。
    凭借“零风险铺货、卖完结算、卖不掉包退”的颠覆性策略,以及陈记水本身过硬的口碑和便捷的瓶装形式,士多店主们的接受度极高。
    日均新增合作士多店稳定在二十家左右。
    更让李国明惊喜的是,中转仓的作用远超预期。
    以前网格员每天要大量时间往返观塘厂取货,路途遥远,效率低下。
    现在,只需到就近的中转仓领取当日所需货物,配送半径大幅缩短。
    网格员每天拜访的士多店数量,从之前的平均十家左右,飙升到十五家以上!
    服务更及时,客户维护更到位,单店销量也在稳步提升。
    不少士多店老板从最初的试试看,变成了主动要求增加铺货量。
    陈记水那红底金字的标识,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渗透进九龙西区的大街小巷。
    网格地推小组的战斗力,在充足的货源和高效运转的中转仓支撑下,彻底爆发。
    凌佩仪每天看着市场部汇总的数据报表,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盛。
    “陈生,网格化推进远超预期。
    截止昨天,九龙、港岛核心区域已完成铺货的士多店突破340家。
    日均单店销量稳定在8-10瓶,且呈上升趋势。
    按照这个速度,三个月内覆盖港岛30%的士多店,指日可待!”
    陈秉文看着报表,问道:“中转仓运转情况如何?配送压力大不大?”
    “目前运转良好!”凌佩仪汇报道,“首批五个中转仓(旺角、油麻地、深水埗、湾仔、北角)已全部投入使用,基本覆盖了核心区域。
    每个中转仓配备1名管理员和3辆小型配送车,服务半径内的网格小组。
    顺达物流负责从中转仓到观塘、沙田厂的干线冷藏运输,以及中转仓之间的调货,效率很高。
    冷藏车周转率提升了40%,成本反而下降了。”
    “很好。”陈秉文看着报表上那条昂扬向上的曲线,高兴的点了点头:“目前我们的产能足以支撑网格地推小组模式全面铺开。”
    说着他走到墙上的大幅港岛地图前,拿起笔,在九龙剩余区域、港岛以及新界等空白区域重重地画上了圈。
    “九龙剩余区域,划分为五个新网格,覆盖所有未签约士多店!”
    “港岛区,划分为四个网格!”
    “新界区,划分为三个网格!”
    “总计新增十二个网格,每个网格配置一名组长,两名网格员!
    中转仓网络同步扩展,在荔枝角、北角、荃湾增设三个区域中转仓,确保每个网格小组能在半小时车程内完成补货。”
    在陈秉文的构想中,这些网格员既负责前期的地推工作,又要负责后期的客户维护和服务工作。
    所以,为了降低人力成本,除了组长是固定人员外,网格员只需在所在网格招募临时人员就足够了。
    听到陈秉文的安排,凌佩仪立刻领会了他的战略意图,迅速回应道:“明白!陈生!
    我立刻组织市场部,按照新网格区域,招募组长和网格员。”
    凌佩仪离开后,办公室重新安静下来。
    陈秉文的目光重新落回墙壁上那幅巨大的港岛地图。
    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散落各处,三个醒目的红色圆圈,标记着长沙湾、观塘、沙田三家食品厂的位置。
    蓝色三角,代表着位于铜锣湾、尖沙咀、旺角、油麻地、中环这些寸土寸金商业核心区的五家标准店。
    绿色小方块,代表着三十个流动销售点,深入九龙、港岛各大工业区。
    橙色的菱形,是十家加盟店,在湾仔、北角、红磡、观塘、太古城、美孚新邨、杏邨。
    最令人震撼的,是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点。
    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家签约合作的士多店。
    它们分布在深水埗埗、旺角、油麻地、九龙城、土瓜湾。
    几乎覆盖了半个九龙半岛,并且正以每天数十家的速度,向着港岛东区、新界北区、荃湾等地疯狂扩张!
    这幅地图,就是陈记食品短短数月间,从深水埗一间水铺,野蛮生长、攻城略地的直观写照!
    一股强烈的成就感涌上陈秉文心头。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