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鹰苏勒坦汗 - 第1261章 烟花三月渡大江(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来陈道台已经知晓刘总镇将中军帅帐扎于谪仙楼一事,所以拉着胡府台规劝。天下事关心则乱,葛元福以为陈暄、胡季瀛和自己一样,也是为保护谪仙楼而奔波,殊不知陈暄带着胡季瀛去见刘承荫只是为了给大军运送给养,同时也是为江防一事作出提醒。
    “采石矶乃军事重镇,总镇布精兵于采石极其睿智,然太平一府易渡处甚多,除了采石矶,繁昌县荻港的板子矶江面极窄,小船可渡,不可不防呀!”送完军需,太池兵备道陈暄便向太平镇总兵刘承荫述说了心中忧虑。
    刘承荫呵呵一笑,“哨探传来的消息说卫军主力在江浦、瓜洲和通州,咱们这边不是敌人攻击的重点。所以郎督宪只拨给本镇两万兵马,加上太平府三县的城守营,总兵力也不过两万出点头,只能择重点而守之。采石乃江防要地,宋金曾在此鏖战,明军也曾在此登陆攻元,所以本镇才以采石矶为江防重点。至于板子矶,已命副将王云程领兵五千驻守,料也无碍”。
    采石矶与燕子矶、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大名矶”,历来便是江防重地。公元1161年,南宋与金国在此展开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面对金主完颜亮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实际约二十余万),南宋文臣虞允文凭借一万八千兵马以少胜多,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采石大捷”;此后明将常遇春攻打采石矶,临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只嵌入石头的大脚印,据说便是常遇春所留。正因为发生过这一场场大仗,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刘承荫才将主力布于采石矶。
    “采石矶有总镇驻守,自然高枕无忧。可板子矶只有五千人马防守,未免单薄了些。您莫忘了,当年清军灭明便是由板子矶登的陆”,陈暄还想再劝。
    刘承荫皱紧眉头,半晌说道:“陈公言之有理,既如此便请陈公带上一千汛兵增援板子矶。此外,徽宁池总兵拜他喇治麾下的水师营正驻于板子矶附近的铜陵,吾这便修书给水师营参将王大成,请他率水师在板子矶附近的航道巡察。如此便万无一失矣!”
    “总镇思虑周全,下官佩服~”陈暄、胡季瀛连声恭惟。
    乾元二十七年(1670年)三月二十一日卯时初刻(凌晨五点),一队队战船井然有序地从牛屯河水寨驶往大江。大卫国副提督、襄阳总兵杨来嘉曾经是郑成功的部下,纵横江海多年,水战经验极丰富,将水寨设于大江的支流牛屯河,既可以防范敌人由大江袭扰,又可以很好地封锁己军的消息。如今终于到了宝刀出鞘之时!
    “传吾军令,各船视旗舰所向奋勇向前,无令后退者,立斩!”杨来嘉冷冷地下令,亲率旗舰担任箭头。
    忽有一艘快船驶近旗舰,船上一将高声呼道:“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水流湍急,总镇身为主将,岂能轻身犯险?请让标下代您为先锋!”
    杨来嘉凝视来人,乃是当年随自己在海上讨生活的老兄弟、副将谢泗。不由得一阵暖流涌向心头,昂声答道:“正因为采石矶甚险,本镇才更应身先士卒!”
    “总镇是信不过标下吗?某若攻不下采石矶,宁死于此!”谢泗面露怒色。
    “既如此,汝且去”,杨来嘉望向谢泗,猛然喝道:“给本镇活着回来!”
    “轰~轰~轰~”
    见卫军气势汹汹而来,吴军的江防火炮立即开火,尤其是设在翠螺山上的炮台,居高临下,射得极远。不断有战船中炮起火,谢泗视若无睹,督促座船靠岸,放下木板,率百名列好阵的将士跳下船,直扑江滩。一艘接一艘战船冒着猛烈的炮火登陆,一队又一队勇士冲上岸奋勇厮杀。
    长长的壕沟挡住了勇士们的去路,谢泗也不废话,取下背后的小铲铲土填壕。身旁的亲兵支起大盾,替他遮挡箭雨。训练有素的卫军两人一组,一人支盾一人填壕,壕沟一点点被填平。
    “给我射!”吴军前锋参将刘承永下达了军令。
    “呯~呯~呯~”铳声如潮,卫军将士一个接一个倒下。
    谢泗宛如未见,只一味地指挥部下填壕。刚填完,他便手持双刀,一跃而起,直扑壕沟后的吴军,砍瓜切菜般杀死一个个敌人。
    “竖子敢耳!”刘承永执枪刺来,他是刘承荫的从弟,在军中素有勇名。
    “死~”谢泗左手挟住枪杆,右手挥刀劈去,正中刘承永面门。
    随着刘参将不甘倒下,吴军在翠螺山前的防御被推毁殆尽。谢泗又率部冲向翠螺山吴军大营。
    “谢老三(谢泗绰号)真是条汉子,攻上去也!”杨来嘉大喜过望,放下千里镜大喝道:“全军登陆!”
    军令一下,一干老兄弟许贞、李思忠等个个奋勇,各领本部登陆杀向翠螺山。只要拿下吴军大营,采石矶便破矣!
    大大的“谢”字旗由山脚奔向山腰又奔向山顶,太平镇总兵刘承荫静静地观察着旗帜移动,一动不动,身后是一千名身披重甲的勇士。敌人越来越近,面庞也越来越清晰。
    “将士们,随我杀!”蓦地一声大吼,刘承荫手举大刀杀出,身后是一千名精挑细选的勇士。
    这支吴军悍不畏死地冲杀令卫军的攻势不由一滞。谢泗的部下激战半日,打到现在全凭一股锐气,遇到这支一直养精蓄锐的吴军,顿时便有些招架不住。
    谢泗咬了咬牙,手执双刀杀向刘承荫,擒贼先擒王,只要杀了为首之将,翠螺山必破。
    “嘭~嘭~嘭~”双刀在刘承荫身上迸出火,却砍不透对方的重甲。
    “噗~”趁着谢泗发愣,刘承荫刀锋上挑,贯入他的前胸。
    “谢”字旗倒了,杨来嘉怒发冲冠,督促部下继续猛攻翠螺山。奈何吴军占据险要,一时半会儿冲不上去。激战中,又一位老兄弟、参将李思忠阵亡。巨大的伤亡令杨来嘉恢复了理智,下令在翠螺山下扎营与吴军对峙。
    “汝替本镇向郎督宪写封报捷信,卫军四万余众攻打采石矶,被我军拦截于翠螺山下,斩杀各级官弁近五千。另外,请郎督宪速发援军”,击退敌人攻击后,刘承荫得意洋洋地唤来军中书吏吩咐。那书吏闻令,挥墨泼毫,大书特书。
    “军报~伪汗率军由无为州强渡板子矶,王副戎、陈道台殉国!”正得意间,心腹慌慌张张来报。
    “伪汗强渡板子矶?王云程、陈暄战死了?”刘承荫呆若木鸡,许久方喝道:“伪汗带了多少人渡江?”
    “不~不知道。送信的人说~旌旗蔽日、不计其数也~”心腹的回答带着哆嗦。(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