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鹰苏勒坦汗 - 第1275章 会师南昌风云变(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殿下,刘朝辅军报,我军在进贤县两次击退吴军”,南昌城下的卫军大营内,征东副将军西日莫向秦王绰思吉禀报最新军情。
    “嗯,刘朝辅麾下的两万徐州兵十分能战,虽然兵力和吴军相仿,战力却强得多,击退敌人乃意料中事”,绰思吉平静地说。的确,奉江西提督胡启泰之命由抚州增援南昌的两万吴军主要由两部份组成:总兵吴友名和副将柯升率领的一万五千败军、游击张射光率领的五千赣州兵,吴友名和柯升的部队是主力,新败不久、士气未复,自然不是屡战屡胜的刘朝辅对手。
    “殿下,抚州的吴军诚不可畏,但吴三桂又派金吾后将军吴应麒领兵三万来救南昌,如今已至瑞州府治高安。据说这厮是吴三桂的二儿子,每次作战都喜欢冲在最前面,凶悍得很呢”,西日莫笑道。
    “呵呵,纵然那吴应麒是员猛将,又如何能是卫拉特之狼的对手?”绰思吉放声大笑,“孤想让您率五万精兵迎战吴应麒,如何?”
    “殿下信任,老臣定不辱使命!”西日莫欣然同意。
    “殿下,有圣谕至!”二人正聊着军事,有亲卫呈上莲大汗的最新指示。
    绰思吉拆信观之,闷声不语。
    “圣谕上写了些什么?”西日莫问。
    “父汗命二哥、五哥领军十万攻打幕阜山,命我派兵策应”,绰思吉沉思片刻后说道:“便让安徽提督宣有才领军三万攻打宁州,吸引幕阜山、宁州、武宁一线的敌军注意”。
    ——
    “副帅,此处便是生米渡,是赣江西岸最大的渡口,末将以为吴军若想渡江援救江西,极有可能由此处渡江。可在此布少许兵马,将主力伏于西面的马山,待敌攻击生米渡时击之”,副提智、通州总兵张玮向西日莫献策。
    西日莫抚须微笑,“你所言甚是,不过那吴应麒也是沙场宿将,若在生米渡布置的兵马过少,恐其生疑。这样吧,你领四万步兵驻守生米渡,本帅自领一万骑兵伏于马山,待激战正酣时击之”。
    “是!”张玮恭身应是。
    “后将军,前面即是生米渡了。传说昔日有渔人投生米于潭中捕鱼,不觉行入一石门,焕然明彻。见一白髯翁曰:‘此非尔所宜来,速出犹可’。渔人遂出登岸,云入水已三日矣。据说此处乃是仙府的南门呢”,长沙总兵刘之纲笑着对金吾后将军吴应麒说。
    吴应麒也乐了,“是不是仙府的南门,咱不知道,咱只知道岳武穆在此讨过贼。且先就地扎营,等待夜不收的消息”。
    吴军的夜不收甚是精干,很快便将驻生米渡的卫军人数调查清楚,报于吴应麒。
    听说卫军约有四万,吴应麒反放下心来,平静地问道:“可探知驻守生米渡的卫军将领是谁?”
    “回后将军的话,驻生米渡的敌将乃是卫军副提督、通州总兵张玮”,夜不收回道。
    “哈哈哈~若是伪王或者是那个什么‘卫拉特之狼’,本帅也许还有些担心。似此无能鼠辈,何惧之有?传本帅军令,今夜在此扎营,明日凌晨,兵发生米渡!”吴应麒大笑着下令。莫瞧他将张玮说得一钱不值,其实张玮也是身经百战的宿将,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为了激励士气。将是兵的胆,见主将如此豪气干云,吴军上下不由得精神一振。
    次日凌晨,吴应麒领军来取生米渡。他亲为箭矢,带着三万吴军向四万卫军发起决死冲锋。
    “都说吴应麒有万夫不挡之勇,今日一见名不虚传耳!”张玮见状忙指挥部下列阵迎敌。虽然敌人凶猛异常,可附近的马山潜伏着卫拉特之狼亲率的一万精骑,又何惧哉?
    使着与父亲一模一样的偃月刀,刀法犀利狠辣,吴应麒一马当先,当者披靡,卫军骁将、游击将军陈鼎业持枪来战,仅一合便被斩于马下。见主将如此英勇,吴军士气大振,一个时辰连破卫军三重军阵。
    张玮的额头冒出冷汗,咆哮着下令:“各军坚守本位,敢擅自后退者,斩!”
    虽然军令如山,却仍然难挡已打出气势的吴军虎狼。卫军总兵陈文达阻不住吴应麒的兵锋,仓惶后退。张玮大怒,亲自取弓,一箭射倒。堂堂一镇总兵,说杀便杀了。卫军上下一振,再无一人敢退。
    由凌晨战至下午,不分胜负。忽然烟尘滚滚,雷鸣般的马蹄声响起,卫拉特之狼带着一万蒙古骑兵如一把尖刀插向吴军侧翼。负责护卫侧翼的吴军长沙总兵刘之纲拼死抵抗,正遇上卫军猛将、漠南万户长巴拜。巴拜手中的大斧很快,快到刘之纲来不及反应,便被劈成两截。
    “将士们,援军来也!随我杀敌!”张玮大喜,率军由守转攻。两面夹击下,吴军再也无法抵挡,迅速崩溃。
    “撤~”吴应麒知道败局已定,果然撤退,此刻他只想尽可能保住手中的部队。
    “后将军先走,标下断后”,亲军昭武将军巴养元大呼,他是吴三桂辽东旧部巴克勇之子,对吴家父子忠心耿耿。
    吴应麒点点头,带着少数亲卫驭马横刀疾退。
    “弟兄们,随我杀敌!”巴养元率千余部下杀向追来的卫军。迎接他的是蒙古人的滚滚马蹄,很快便被湮灭。
    “总镇,咱们被包围了~”心腹带着哭腔对刘文进说。吴军祁阳总兵刘文进瞅了眼四周,乌泱泱的全是卫军,再一瞧自个儿身边,只剩下稀稀疏疏千余残部,不由得面如土色。毕竟是一镇总兵,很快便有了决断,吩咐部下,“莫打了,丢掉兵刃跪下,再找块白布挂起来”。
    吴应麒败退回高安县,收拢败军,来时的三万大军仅余一万,不由得仰天长啸、欲哭无泪。
    “父亲,眼下该怎么办?”儿子吴世琚问。
    吴应麒长叹一声,“来时,汝皇祖父叮嘱为父不可恃勇轻进,为父不听,致有此败。汝皇祖父还说,若事不偕,不必死战,可退回长沙。不可不听!传令下去,歇息一个时辰后,全军返回长沙!”(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