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鹰苏勒坦汗 - 第1274章 三十六计走为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啊!小四子(指晋王尔嘎朗)打到了金沙江,直接威胁吴三桂的老巢云南;小六子(指秦王绰思吉)包围了南昌,等于直接在吴三桂的腰眼插了一刀。老狐狸这会估计是方寸已乱呢,哈哈哈~”汨罗江北岸的卫军大营内,莲大可汗对着群臣大笑。最近他的心情很好,湖广战场虽然没有决定性的突破,但中路军一直占据主动,最近的几场小战役都占了上风;西路军和东路军也进展顺利,尤其是东路军并非自己的主力,竟然一口气拿下安徽、江苏、浙江三个省,还攻入江西包围了省会南昌,真是让他大吃一惊。
    “此皆大汗运筹帷幄、将士效命之功!我大卫一统九州有望,奴才为大汗贺!”大学士博贝第一个反应过来,高声称贺。
    “奴才为大汗贺!”“臣为陛下贺!”……诸文武纷纷道贺,马屁如潮。
    对一个雄才伟略的君主来说最喜欢的便是底下人奉承自己指挥有方、一统天下之类,听得众人的奉承话,欢喜得眉开眼笑,连那双伊克明安家族特有的小眼睛,不,鹰目,也睁得滚圆。不过,毕竟是在马背上厮杀半生的汉子,虽然得意,却并没有轻敌,而是郑重地问众臣:“朕见小六子这一路攻打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几乎都没费太大劲,尤其是浙江,仅打了一场小仗便拿了下来。为何到了江西却进展变慢了呢?”
    “奴才以为皖苏浙三省的督抚平日里与吴三桂的关系并不密切,而江西巡抚董卫国、提督胡启泰夙来与吴三桂勾结得紧,吴三桂起兵时,江西与广西是最先响应的”,大学士博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臣以为这可能与秦王殿下的身份有关,秦王殿下的生母是大明肃王朱识锛之妹,陛下圣明,以秦王为帅,更易吸引南方汉人望风而投”,大学士刘好古说道。这话乍一听没问题,可却让莲大可汗心头泛起疑云,自己每次亲征,皆让皇太子监国,虽然是对皇太子的信重,可也造成皇太子的军功不如其他诸王,所以才安排巴图和坦、铁钼尔、那苏图、刘好古四位大学士做皇太子的老师。刘师傅这么说什么意思?难道因为小六子有一半明朝宗室血统暗中生出帮小六子夺嫡之念?如果是这样,看来小六子最近风芒太露了,得多给些机会让其他诸王表现,皇子互相制衡才不致令储君不自安。想到这里,苏勒坦饶有深意地瞥了刘好古一眼。
    知徒莫若师,感觉到大可汗那锐利的目光,刘好古不由后背发凉,忙转口道:“此皆吾皇圣明,不战而屈人之兵”。
    “朕圣明?”苏勒坦一哂,“既然刘师傅说是因为小六子有一半明朝宗室血统的原因,那江西巡抚董卫国、提督胡启泰不也是汉人吗?为何他俩不愿投降,仍在顽抗?”
    “臣以为博贝阁老所言有理,是因为董卫国、胡启泰素来与吴三桂勾结得紧的缘故”,刘好古沉思后回答。
    “臣以为是因为江西离湖广近,董卫国、胡启泰觉得随时可以得到吴三桂的增援,所以才敢与我军为敌”,户部尚书胡琏器回答。
    “嗯,胡卿说得才是正理,东路军打得顺并非是因为秦王的血统,而是因为安徽、江苏、浙江这三省距离湖广远的缘故”,说到这里莲大可汗顿了一顿,“最新的消息表明,因为东路军逼近南昌,董卫国那厮从幕阜山、宁州、武宁等地调走大量守军去南昌。朕以为倒是突破幕阜山防线的好机会,哪位将军替朕翻越幕阜山,夺取南昌、九江、南康三府?”
    “臣愿往!”“奴才愿往!”……大帐内呼声如雷。
    苏勒坦不说话,笑呵呵地瞅着二儿子齐王麦拉斯。前些日子二儿子展现出对储君之位的觊觎,自己故意打压他,不让他单独担任大军统帅,如今秦王风芒太盛,看样子得让小二子好好表现一番了。
    感受到父亲在关注自己,麦拉斯胸中一热,昂声说道:“儿愿往”。
    “好!朕给你十万精兵,务必攻破幕阜山,夺取九江、南康,与小六子在南昌城下会师,一旦你攻破幕阜山,朕的大军随后就到”,莲大可汗立即应允。
    “父汗,儿亦愿往”,皇五子赵王毕力根达来也高声请战。
    “甚好,打虎亲兄弟嘛,去吧,给你二哥做个副手”,大可汗亦欣然同意。
    ——
    天下事,有人欢喜便有人忧愁!就在卫军大营欢声喜地之际,汨罗江南岸的吴周大营却是愁云密布。
    大周昭武皇帝也在召开军事会议,望着方光扬、刘茂遐、夏国相等一干心腹谋臣,吴三桂也不藏着掖着,直抒胸臆地问:“西路卫军已经打到云南边境,东路卫军包围了南昌,局势如此不利,该当如何?”
    “陛下,臣以为长沙并非我军的根基,云南才是我军的根本。一旦东路卫军攻克南昌,从东面进入湖广,长沙势必难守。要扭转战局,至少需要向江西派出十五万精兵方可,可湖广直面伪汗的兵锋,根本抽调不出如此兵力。不如退兵回云贵,云贵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只要咱们收缩兵力,卫军数量再多也奈何不了咱们”,方光琛第一个发言。
    “不可!陛下誓师北伐,定都于长沙,天下人皆盼望陛下北伐胡虏、恢复华夏,今未败便返回云南,恐失天下人心。人心一旦失去,再想恢复,难矣!”另一位谋臣刘茂遐坚决反对。
    “廷献(方光琛字)、玄初(刘茂遐字)所言皆有理,倒让朕难以适从”,吴三桂深深叹了口气。
    “臣以为方公的法子是在我军败象已露,形势无法挽回之际不得已才采取的手段。眼下我军尚能坚持,只要能坚持个一两年,卫军师老兵疲,没准会退去。眼下可一边加强防守,一边做好撤退的准备”,夏国相知道岳父心思,提了个折衷的法子。
    “善!”吴三桂称赞了一句,果断下令道:“传令于长沙至昆明的各处要隘储存粮草,以备不测之需;另外传令赵廷臣和李本深尽快肃清贵州的卫军残余,确保我军后方稳定”。(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