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 第215章 被爭取的香餑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5章 被爭取的香餑餑
    识大体也好,本分也罢,马寻觉得自己该说的话说了,该表明的態度也算是表明了。
    自恋的来说也是定下来了规矩,就算他以后真的德高望重了,就算是要做整数的大寿。
    皇帝或者储君能来的话就算是最好不过了,没道理是朝廷或者皇室为他办大寿、钱。
    他就是一国舅而已,就算是寿辰也不能是朝廷大事。
    涉及到朝廷大事的寿宴,只能是皇帝的,皇后和储君勉强也可以算。
    马寻的生日,他看起来不用操心什么了。
    马秀英帮忙定下了基调,很多事情是常蓝氏代为主持,马寻和刘姝寧只需要配合就好。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富贵的时间太短,而且岁数小又没有经歷这些事情,
    所以觉得陌生。
    对此大家也都可以理解,自然也就要为这些不省心、不成器的弟弟妹妹帮忙了。
    马寻也不是閒著没事,而是真的有正经事要做。
    到了鸡鸣山下的马寻有些错,这还是我当初创办的学校吗?
    最初的时候也就是几间看似不算特別寒酸的屋舍而已,怎么几个月的时间没见,屋子变多了不说,都有士兵站岗了?
    “標下见过徐国公。”
    马寻看向侍卫,问道,“你们在这守著,是大都督府的意思,还是陈之栋安排的?”
    侍卫立刻回答说道,“我等自然是奉大都督府的军令,只是现如今编入学院了。”
    马寻点了点头,“里头是怎么个情况?这都是一些来学医的將土,用得著你们站岗?”
    侍卫有些不確定的说道,“听闻是曹国公奏报的,说是学院教授的不只是医治將士的法子,尚且还有军械研製,不好被人滋扰。”
    另一个侍卫也连忙说道,“有百姓知晓学院是国舅爷倡议办的,教的也都是郎中,此前就有百姓抬著病人来求医,一时间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马寻这一下就可以理解了,说到底就是有些情况出现了,那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了。
    百姓抬著病人过来了,这到底是医还是不医?
    医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我这里主要是以外科为主,是以培养军医为主。
    再难听一点的来说,真的有病了就去医馆、去找即中,跑到这里来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听说了我马寻大明第一神医,所以只能求到这里来。还是觉得我是外戚文有仁慈的名声,就必须要帮忙治病?
    所以有些事情也不是冷血,而是只能干脆一点的直接拒绝,这样可以少很多的麻烦。
    马寻这就直接抬脚入院,学校升格为学院了,不是皇帝的意思就是太子的意思!
    说起来这学院名义上还有朱標的『股份”,东宫太子也是在这边掛著头衔,
    是马寻这个国舅奉皇后和太子的旨意在办学院、救死扶伤。
    陈之栋一脸諂媚、不要钱的笑容,他的仕途忽然间变得不一般,那是跟对了人。
    当初只是一个太医院不起眼的正八品太医罢了,现在被调入大都督府,成为了正五品的京卫镇抚。
    虽然这个镇抚和真正的镇抚有些区別,手里没有什么兵权,但是谁不知道他是徐国公手里的头號大將啊!
    对於自己的恩主,陈之栋可谓热情,“国舅爷,近来安好?”
    马寻上下打量著陈之栋,“你这是怎么了?”
    “哎。”陈之栋装模作样的嘆气说道,“先前下官只是行医问药的郎中,一向贏弱。如今既然入了军中,自然也要时常操练。”
    这是有进取心啊,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打算去隨军出征、想要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呢。
    陈之栋眉飞色舞的说道,“朝廷大军此前攻灭明夏,我学院医士救死扶伤,
    陛下因此大悦!”
    虽然在年初的时候汤和在攻打明夏的时候第一枪没打响,但是傅友德出奇兵从北边打开了入川的门户,战役的形势就变了。
    傅友德一路高歌猛进,辅佐汤和的廖永忠也出奇兵冒著暴涨的江水进取瞿塘关。隨后就是廖永忠率水师,汤和率步卒,先后进抵重庆。
    稍微尷尬的事情就是汤和再次拉膀,廖永忠打到了明夏首都重庆,汤和都没有跟上。
    结果就是明夏都已经投降了,廖永忠非不答应。原因就是他不想先入城,必须要让汤和接受明夏的投降。
    这就是一处闹剧。
    攻打明夏的时候,朝廷大军自然也是有一定死伤,不过相对来说是战事比较顺利。
    傅友德大放光彩,廖永忠的功劳第二,汤和这个主將则是无功无过。
    皇帝为发小安排的封公之战,真的是成全了其他人,
    陈之栋眉飞色舞的说道,“前些时候国舅爷在中都督军,太子殿下特意调令太医院、大都督府以及兵部、户部派遣官员以及钱粮入院。”
    看到陈之栋这么得意的样子,马寻自然也能够理解,这就是因为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
    朝廷大军在灭明夏之战总体来说还算顺利,学院培养的那些医士也算是立了一定的功劳。
    这就是此前再说马寻再立军功的原因了,这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马寻『改进医官体系的作用了。
    朱元璋可是一个实用主义,先前对马寻的支持更多的是觉得需要让这个小舅子做点事情,也觉得马寻的医术值得信任,可以做些尝试。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医官体系带来的帮助不说翻天覆地,不过確实对比先前的医官体系有了极大的进步。
    那进行一系列的投资、给与更多的资源,这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看看现在给与物资等,这都是正经的朝廷衙门出的,和先前主要靠马寻的面子相比,这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夸张一点的来说,此前的学院是半官方性质,有著极重的私人色彩。而现在呢,基本上是正式『入编”了。
    再多想一点的话,武苑也是可以考虑併入。
    歷史上的明朝自然有武苑,只不过如今还没有正式出现。大明將帅如云,暂时还不需要『高级军校』。至於武举,现在卫所制还非常健康,也不需要考虑武举。
    马寻自然是开心的,学院现在在不断的发展,得到的资源越来越多,以后的前景自然也就越来越光明。
    仔细的视察了一下学校,暂时是以医术为主。除了军医的培训,也有一些工匠在研究军械。
    这就非常好了,这就是马寻的一些小心思了,打著《梦溪笔谈》、《农书》
    等一系列记载,在扩展研究一些基础科学等。
    心满意足的马寻在视察完毕打道回府,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果,肯定值得开心。
    “徐国公。”路过国子学,王禕热情的打招呼,“国公许久未曾视察国子学,学子们少了国公督促、训诫,这也不太好吧?”
    看著这“变脸”的王禕,马寻都觉得有些小看了这些当官的人。
    几个月前在午门,我指著你们的鼻子骂,你王禕也就差直白的说我是奸侯了,怎么现在这么热情?
    我只是去学院视察,只是路过国子学,这是特意在门口等著,这是在堵我呢?
    伸手不打笑脸人,马寻笑著说道,“过些天自然是要来看看,国子学有大儒、教授,自然没什么可担心。”
    王禕连忙说道,“国舅此言差矣,国子学多有宿儒大家,学子们读书也勤勉。只是国舅若是督促、褒奖,诸位学子肯定更能进取。”
    这也是王禕的心里话,就算是他对马寻有一些意见,可是有些事情不能意气用事。
    为国子学爭取好处,为学子们爭取机会,这也是王禕这个国子学祭酒该做的事情。
    所以在这个时候自己的顏面,或者是心中的一些成见也不重要了,毕竟如果旗鼓相当还可以斗一斗。
    而现在和马寻相差太大了,不只是职权差距太大,在帝后心目中的地位更是判若云泥,那就意味著该低头的时候就果断低头。
    马寻仔细的想了想,说道,“等我过完生辰再说,这几天没时间。”
    王禕连忙说道,“国舅抽个时间过来一趟就行,用不著太久。”
    马寻就不高兴的说道,“我岂能只是走马观走个过场?陛下对於此次会试不满,这件事情你难道不知道?”
    这可就说到了王禕的痛处了,大明第一次会试確实品质一般,不要说皇帝不满意了,很多的文官也都觉得有些看不下去了。
    说到底就是第一次春闹,没有什么惊才绝艷的人也就算了,甚至选出来的大多数都是些平庸之辈。
    有著这么一个会试的开端,这就算是出师不利了。既然学子的质量不高,皇帝自然就会减少对国子学的投资。
    连大明最高学府的国子学日子都不好过,那各州府县学肯定也都是要受影响了,这就是让文官们的基本盘受到了影响,能不急吗?
    再看看不远处鸡鸣山下的学院,资源现在越来越多了。
    武將那边本来就强势,现在还给更多的资源,这肯定会让文官们更加忧心中。
    王禕忧心,其他文官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此前的一些不愉快也可以忽略,毕竟马寻管著国子学,他对帝后的影响也非常大。
    就算是有意见,这时候也只能忍著了,只能去討好、说服这位国舅爷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