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 第240章 四处漏风的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0章 四处漏风的嘴
    作为皇帝的姐夫,李贞是常年住在宫里。
    相比之下马寻这个小舅子就要好很多了,常年住在宫外,只是偶尔在宫里小住几天。
    这看起来就是在走亲戚,不用觉得拘束,也不用担心亲戚之间少了走动就生疏了。
    睡到自然醒的马寻穿戴、洗漱,扯著嗓子就喊,“姐夫,一会儿还要去洒扫?”
    隔壁院的李贞温和说道,“你再不起来,老朽就要去叫你了。”
    那就快速动身,李景隆蹦蹦跳跳的跑来,“舅爷爷,我不能去。一会儿我得保护舅奶奶和表叔,我们得去柔仪宫。”
    看著这白白净净的孩子,马寻严肃说道,“那好!本都督就给你个差事,护好徐国公夫人和世子,下午你得护送他们回来!”
    李景隆立刻挺著胸口,激动的说道,“末將得令!”
    马寻继续板著脸,“一会儿本都督去签发军令,回头给你补上。记好了,若是办不好差事,军棍肯定是跑不了!”
    激动的李景隆连忙表態,“都督放心,末將定不辱使命!”
    李贞乐呵呵的看著,要说带孩子、逗孩子,马寻还真是有些本事。
    不说李景隆了,就算是朱等人对马寻都非常亲近。
    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不只是马寻是长辈,更是因为他虽然不缺少对朱等人的教训,更多的时候还是有些尊重。
    逗完李景隆,李贞和马寻说笑著朝著奉天殿走去。
    这事情说来也无奈,朱元璋同辈人就这么两个,所有有些事情也就是只能这两人去办了。
    这也是马寻现在出不了宫的原因,到了年底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大堆,除了朝政方面的事情,各种祭祀活动也非常多。
    好在很多事情不需要亲自动手,李贞和马寻只需要把关就好。
    看到李贞和马寻,朱標非常开心,“姑父、舅舅,今天又得劳烦您二位了。”
    李贞就说道,“什么劳烦不劳烦的,这就是自家的事。明年就是你姑母过世二十年了,我这心里头也不是滋味。”
    朱標连忙说道,“姑父,可是我们有哪里做的不妥当?”
    “我想著现在身子还算硬朗,打算明年带著景隆回去一趟。”李贞就伤感的说道,“有些事情得我自己打理,以后也好安心。”
    在朱元璋称帝后,他自然追封了二姐,陵寢也修了。
    不过李贞的意思也非常明显,那就是想要以后和妻子合葬。
    朱標就连忙说道,“姑父大可放心,开完年我就安排这事,正好老二也能做点事情,到时候让他陪著您回去。”
    李贞也没有客气,他如果回乡肯定是要安排周全才行。
    李贞仔细想了想还是说道,“標儿,以后朝廷要是宽裕一些,劝你爹修一下祖陵。”
    这个祖陵可不是凤阳的皇陵,凤阳的皇陵葬著的是朱元璋的父母、兄嫂、侄儿。
    而朱元璋的祖上也是四处迁徙,他的祖父就是生在盱眙、葬在盱眙。朱元璋现阶段还没有大修明祖陵,可能还要过几年才会开工。
    李贞的老家也是在盱眙,朱佛女自然是葬在那边。
    朱標立刻说道,“这件事情肯定要办,姑父放心即可。”
    马寻就问道,“中都凤阳还要修吗?那边真没必要修个偌大的皇宫,也用不著迁太多的百姓。”
    朱標也忍不住抱怨说道,“舅舅,您上回提起这事就惹得父皇不快。他乡土情极重,就想著让老家比得上京城。”
    “凤阳地不够,基础也不如京城,迁个几十万、几百万人过去,那也承担不起。”马寻就分析说道,“宫殿修了的话,我看也没人住。”
    朱標非常认可的说道,“这事情咱们得一起去劝,中都肯定要修,只是不能大修。”
    给父母修陵寢是应该的,凤阳是帝乡该扩建也正常。
    可是朱元璋稍微有些出格了,想要將凤阳给打造成应天府,这显然就超出了凤阳本身基础的极限。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徒增消耗,这个事情显然也是做不成的。
    所以別管这么做是不是会惹得皇帝不高兴,该劝諫还是要劝諫,尤其是在这件事情上也就是那么几个人的话皇帝能稍微听一下。
    至於其他人根本不敢说什么,只会老老实实的去执行皇帝的一些旨意。
    朱標在仔细而虔诚的描著祖宗牌位,李贞和马寻负责仔细打扫、摆贡品,检查奉天殿的布置等等。
    到了徐王祀也是一样,还是朱標去描他外公、外婆的牌位,马寻则是再次仔细检查了一下马氏宗族的族谱。
    马祖佑的名字也记上去了,不用想肯定是马秀英迫不及待的这么做了。
    看字跡,反正不是朱元璋和朱標写的,他们的字还是比较好认。
    忙完祭祀的事情之后,马寻閒著也是閒著,这就跑去大都督府了,也该为出征的事情做些准备了。
    虽然知道自己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將,也就是个吉祥物、监军,可是也不能真的什么都不懂啊。
    刚到大都督府马寻就愣了一下,汤和居然在大都督府,这还真的是有些让人意外,这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只能说一入宫门深似海,我这都消息闭塞了。
    汤和看到马寻也愣了一下,“这倒是稀客,你什么时候这么勤快了?”
    也就是马寻知道汤和的性格,要不然真以为这是在讽刺人了,“汤大哥,你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就回了。”汤和大大咧咧的说道,“刚还在说这一仗打的臭,连你都看不下去了。”
    无语的马寻实话实说,“是打的不怎么样,要不然我也不至於在朝堂上弹劾你。”
    马寻的话让在场的一些人都愣了一下,汤和的话不客气,马寻的话也有些针锋相对的意味了。
    要知道汤和算得上是老好人,和谁的关係都好。
    马寻也是一些人眼里的温和的性子,和常遇春、徐达的关係好,但是不代表和汤和就不亲近。
    这两人一个是皇帝的髮小、心腹,一个是皇帝的小舅子,他们要是斗起来的话,皇帝可能是最为难的。
    汤和也是愣了一下,隨即自嘲说道,“那你倒是把我弹劾倒啊,这一回回的都是弹劾也没弹成,我都长不了记性。”
    喝酒误事、口无遮拦,屡失战机也是汤和的常规操作了,他好像还真的是没长记性。
    隨即汤和坐在马寻身边,“小弟,你帮我琢磨一下。你姐夫可是说了,我这一趟统军伐蜀,结果驻军于归州貽误战机,是不是真得罚?”
    马寻吐槽说道,“汤大哥,不只是驻军归州吧?”
    汤和更加尷尬了,因为一开始驻军归州导致貽误战机,幸亏傅友德越关度险直入剑阁才为廖永忠涉险攻破瞿塘,就是这么个始误战机差点葬送了伐蜀的大局。
    而在此之后打保寧,汤和又是驻足不前,等他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其他將领们已经大功告成了。
    这一次打四川,汤和无攻城破关之功,仅攻下李逢春山寨!
    要知道这可是伐蜀的主將,这就是汤和打出来的战绩!
    要是再往前推,北伐的时候其他人在不断取胜,汤和大败过。在北伐之前让他造海船、督运粮草,结果船用不了。
    按功劳排,唐胜宗是开国侯爵第一。可是大家都清楚,汤和才是实质上的『第一侯爵”,这是皇帝亲口说的第一侯爵。
    汤和就尷尬了,小声问道,“给个准话,得弹劾到什么程度才好?”
    马寻也不隱瞒,说道,“回头我再弹劾你,你赶紧请罪,估计事情就过去了。我要弹劾的是永嘉侯,得给他长记性。”
    汤和一下子来了底气,说道,“你这么说了就让人安心,昨天李相还特意找了我,他也说我应该无事。”
    这汤和也不知道是真的老好人,还是有些时候觉悟太低,他是真的什么事情都敢掺和。
    怪不得歷史上的他敢调兵三百给李善长修宅邸,还將一些隱蔽的事情告诉李善长。
    不过在汤和的眼里,李善长或许就是个敦厚的长者,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哪有其他的什么事情值得避嫌呢!
    汤和隨即文问道,“那你弹劾永嘉侯,得弹劾到什么程度?不会是要罢官除爵吧?”
    马寻先试探问道,“这事你不能和其他人说吧?”
    看到汤和果断摇头,马寻这才说道,“兵权他得交出来,我此前已经让常大哥令蓝玉遣散义子,永嘉侯也得如此。爵位等无碍,只是俸禄得拿去抚恤被杀军校家眷。”
    朱亮祖和一些淮西勛贵不一样,他是带兵来投的,是朱元璋钦定的在天下形势未明时没有採取观望態度而主动归附七位侯爵之一。
    这七都得以封侯,而算得上一方诸侯的何真是降的晚,所以只是东莞伯。
    这些人在地方、在军中都是有些根基,比起一般的侯爵要特殊一点。
    汤和就点头说道,“那也不算多大的事,用不著担心太多。”
    马寻有些不放心的再次追问,“汤大哥,我给你交了底,你可不能在外头说吧?”
    汤和不高兴了,恼羞成怒的说道,“我一没喝酒,二和永嘉侯也不算亲近我在外头说什么?”
    马寻这才满意的点头,这一把稳了,汤大嘴肯定要將小道消息传的满天飞。
    皇帝曾经暗恋过地主家的小姐、坐镇常州开玩笑等著朱元璋和张士诚开出价码拉拢他。
    汤和的这张嘴要是可信,那他马国舅就是勤於朝政、忠勇无双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