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 第460章 悲天悯人
第460章 悲天悯人
一路游山玩水,马寻等人行程一点都不需要著急,大家轻鬆的到了杭州,只不过这都已经初春了。
这样也好,正好可以看看西湖十景,这毕竟是观涉及了春夏秋冬、晨响昏夜、晴雾风雪、鸟虫鱼等。
不过现在的西湖十景和以后还有些区別,这十景的概念在南宋才有,经歷了元末动盪,很多景色也不復从前。
就比如说断桥残雪,现在还只是一个平板石桥,叫做段家桥。
又比如说港观鱼,此前还叫卢园,康熙南巡的时候题字『港观鱼”。
常茂这个年龄哪有什么心情看景色,“舅舅,咱们要不去找些吃的如何?”
马寻就纳闷了,“如此良辰美景,你只觉得饿?”
“这山是山、水是水,有什么好看的?和应天府也差不多。”常茂给出自己的暴论,“要我说,还是找些吃的实在。实在不行咱们听听曲,话说吴儂软语说的是这边吧?”
大家一致决定不理常茂,带著他出来就是大煞风景。
常茂不管別人的嫌弃,继续说道,“老话说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州和杭州肯定一个样,要不然我去找弹唱的?”
一行人兜兜转转,到了棲霞岭下的岳飞墓,更准確的说法是『精忠庙”。
马寻仔细转了转,说道,“岳武穆既然追封为鄂王,又是英雄,陵寢岂能如此荒废。该奏报朝廷修整岳王庙,以扬精忠报国之心。”
张三丰也有些感慨的说道,“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扑面飞。”
马寻有些意外的看了眼张三丰,而张三丰笑著说道,“此乃鄂州军將士所作,贫道只是感慨罢了。”
徐允恭就开口说道,“舅舅,岳飞墓虽然时有参拜,只是蒙元以来,时兴时废。而且真要说,
岳飞墓也只是孤仪之礼。”
南宋虽然给岳飞平反了,但是墓葬的仪式是一品的礼仪。
马寻仔细想了想,总觉得有些不对,“害死岳飞的奸侯呢?得铸他们的人像跪於岳王爷陵前,
让世人知晓奸贼的下场!”
这,这是超品的国公该提出来的建议吗?
这更像是血气上头的人义愤之言。
但是没办法,马寻总觉得岳王庙暂时不太对劲,倒不是现在这只是属於禪寺的一部分。
而是现在没有祠区、墓园区等,没有“精忠报国”的字样,就连秦檜等人的跪像都没有。
最早出现的秦檜夫妇跪像,那是在成化年间铸造的。正德年间又增加了万侯离跪像,万历年间增加了张俊跪像。
清初还有个罗汝跪像,但是雍正年间被移除,
看著马寻愤世嫉俗的样子,常茂和徐允恭倒是觉得血气上涌,倒是道衍觉得这位徐国公还是真的一点都没变。
但是也没打算去劝,因为不要说马寻了,就算是浙江布政使司安排修岳飞墓,或者铸造秦檜跪像,那都没问题。
一群达官显贵忽然出现在杭州,要说谁的压力大,那自然是浙江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长官,是杭州府的知府。
何大直接出面拦住一些人,“国舅爷说了,只是游歷,无需官员接待。”
底下的一些官员想要安排招待,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走到哪算哪才是真的,
道衍看著灵隱寺,有些伤感,“徐国公,灵隱寺翻修还未完成?”
“指望朝廷拨款?”马寻就平静的说道,“先前见心来復將庙田一万三千亩交还朝廷,陛下將部分由地赐还给灵隱寺,这便够了。”
道衍更加鬱闷,別看当今皇帝当过和尚,如今看似崇尚佛法,但是现如今没少以整顿为名,对各寺庙採取种种限制措施。
而在明初,更多的人崇尚的是道教,尤其是高层。
可別以为只有嘉靖喜欢修道,朱元璋的儿子们那一个个的都是修道的高手。
马寻指了指灵隱寺,“看看,如今香火旺盛,又是富庶的杭州,灵隱寺必然成为名剎古寺。”
这都已经是名寺了,只是对於道衍这样的人来说,希望灵隱寺更加恢弘而已。
刘鹰小心的开口询问,“姑父,咱们是先去明州,还是直接回青田?”
“去明州。”马寻直接说道,“我去看看水师,那边迟早要筑城。我得看看中山侯修的城怎么样了,这有大用。”
明州,也就是寧波了。
所谓的在寧波筑城,其实就是修筑一些防御工事,这是防海盗的。
而在大明开国前,汤和在这里督造海船漕运,浙东的沿海成城很多都是他经手,甚至到了嘉靖年间都歷久不、坚固紧实。
刘自然不敢说话,马寻想去寧波的心思大家都清楚,他就是在那边出生的。
一行人在杭州游玩、停留,再次踏上了旅游的路程。
忽然间马寻笑了起来,路上出现了一群百姓,这些人气势汹汹,押著的居然是一个官员。
这就是明初政策特別有意思的地方之一了,別看歷史上有些朝代允许上访,或者是有相应的政策。
但是明朝是最特殊的,那就是朱元璋允许將犯法的官员绑了送到京城。
只要手持一本《大誥》,一路上访,就会畅通无阻。而一旦路上有官员阻拦,这些官员也要遭罪、受处罚。
明初的上访,可不只是登闻鼓,
马寻指了指前面的队伍,说道,“去仔细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大勇这个锦衣卫自然知道该办些什么,眼前这位徐国公不只是喜欢主持正义,也喜欢看热闹刘伯温忽然说道,“百姓若有冤屈能够呈送陛下自然最好,只是有些时候官员也不胜其扰。”
马寻稍微愣了下问道,“岳父,这是怎么说?”
刘伯温平静说道,“虽说大明的百姓大部分都是好的,只是也有些泼皮无赖。再者就是有些官吏,以此攻计同僚。”
一时间马寻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只是他似乎也不算特別意外。
因为就算是再好的政策,总有人能用到歪门邪道上去,
朱元璋允许上访,確实出现了一些无赖或者刁民威胁、敲诈官员。而这也成为了一些官员攻击政敌的手段,不顺从就让百姓去绑了。
马寻仔细琢磨了一下,说道,“这倒也是,真要是胡乱绑人,这也不是好事。”
刘伯温继续说道,“风闻奏事你也是知道的,我思来想去这也不是很好。”
马寻再一琢磨,更加忍不住皱眉,“我也觉得有些言官可能过了些,道听途说就能直接奏事,
无需证据、无需担责。”
可是话又说回来,真要是掌握了一些证据才能弹劾,那些言官可能就不敢隨意弹劾了。
但是这样一点都不约束,明朝的言官迟早会变得和歷史上的中后期的言官一样,只管开喷、不管证据,言官成为党爭的工具。
刘伯温笑盈盈的看著马寻,“你就不打算因此劝諫陛下?”
“为时尚早。”马寻笑著开口,“现在时机尚且不成熟,大明刚刚定鼎天下不久,很多事情尚且需要陛下大刀阔斧去改一改。”
刘伯温有些好奇的问道,“哦,你说说有什么想法?你一向对朝政不感兴趣,我倒是可以帮忙参议,免得你惹出大事。”
马寻隨口说道,“税制可以改一改啊,咱们现在使用两税法,我总觉得有些不妥。”
两税法开始於唐代,一直都是这么延续下来的。
相比起以前的税制,这確实是有著极大的进步,但是实事求是的来说,问题也不算少。
刘伯温好奇问道,“有哪里不妥了?”
马寻直截了当的说道,“土地兼併,赵宋未能解决土地兼併的事情,蒙元也未能解决。朝廷如今地多人少,尚且不需要担心,但是以后就难说了。”
一个王朝走向灭亡,土地兼併就是最为直观的问题了。
马寻继续说道,“再者就是一旦土地兼併,我担心税收不上来。”
刘伯温打量著马寻,笑著开口,“你爱读史书,倒是没有白读。”
“诚意伯,我舅舅可聪明著呢!”常茂不太乐意了,说道,“京城上下谁不知道就是皇后殿下和我舅舅读史读的最为透彻!”
你这小子还是闭嘴吧,我没那么大的能耐!
马寻指了指四周,对常茂、徐允恭说道,“你俩各带五人去转转,看看开春后百姓吃些什么。”
常茂和徐允恭立刻开始担心起来,难道又是“忆苦饭”。
这事情他俩清楚啊,此前跟著马寻送诸王回凤阳,没少跟著一起吃野菜、吃树叶,以及夹杂著糠的饃饃。
“如今青黄不接,浙江虽然富庶一些,只怕是百姓也难吃饱。”马寻就嘆气说道,“高產的粮食,谈何容易啊!”
张三丰开口了,“师弟,既然你悲天悯人,不如多做些事,毕竟你有这般权力和本事。”
马寻笑著开口说道,“我可不就是一直在做呢,只是一时难见成效罢了。”
要说马寻摆烂,那可就不一定了。
他可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一直在努力,想要让这个时代的人过的更好一些。
包括对於高层、政策的引导,其实也都是在努力,只不过有些时候看似没有特別直观的改变罢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