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 第461章 天生地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61章 天生地养
    大蒜素、酒精或者一些关於急救、备胎等等医学或者常识,马寻觉得自己该教的都教了。
    煤球等等,这也是在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选项。
    他不认为自己可以一下子做好,先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其实马寻一直都是想要寻找一些长绒,別看以后的似乎不稀奇,如今的也不稀奇。
    只是如今的是本土,绒比较短且粗糙、產量较低,马寻都对印度动心思了,对於去甘肃等地种也有心思。
    只不过现在的纺织中心是在江苏,甘肃那边还不算特別稳定,所以还没办法大力的去种植。
    清朝的槽点確实不少,但是作为歷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很多制度上也確实是封建制度集大成者。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包括军机处、对宗室的管理等等。
    这確实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只是马寻担心步子迈得太大引起的阻力大。
    歷史上的一系列改革者、变法者,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些也是不爭的事实。
    更何况一系列的变革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引起动盪,这都是马寻需要担心的,毕竟明初还有太多的不稳定性。
    赵大勇风风火火的来了,“国舅爷,我打听了一下。百姓觉得是知县不修德行,以至於去年遭了灾,百姓没了粮食度日,因此捆他入京。”
    马寻忍不住皱眉,“遭灾?水灾还是旱灾?”
    “蝗灾。”赵大勇忧心的说道,“好在不算严重,只有一些人家受影响。”
    这一下可就让马寻揪心了,蝗灾是农业社会近乎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於蝗灾的频繁,这也是有著一些数据,
    秦汉时期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
    虽说规模有大有小,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只要蝗虫过境,轻则粮食减產,重则直接绝收。
    现在来看这只是一场小规模的蝗灾,但是一旦倒霉,就会孵化出大量的蝗虫,会和周边的蝗虫合流。
    到那时候蝗群就会开始转移,那就成为了飞蝗过境、就要引发大规模的饥荒了。
    蝗灾,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其实马寻也没少经歷过蝗灾,元末乱世到现在,大大小小的蝗灾多少都知道些。
    “这么说来是得小心些了,浙江这边还算好的。”马寻嘆著气说道,“真要是中原地带、黄淮地带,那才是蝗灾高发区。”
    对此刘伯温等人不太意外,因为他们也都有这样的认知。
    蝗灾看似是到处都是,只是有些区域的蝗灾確实更为频繁和严重。
    徐允恭忽然问道,“舅舅,您知道怎么治蝗灾吗?”
    常茂下意识的说道,“那是肯定了,我舅舅什么不知道?”
    徐允恭不高兴的看了一眼常茂,“我舅舅”、“我舅舅”,也不知道你亲舅舅听了作何感想!
    再说了,你也就是绕了一圈罢了,是沾了你姐的光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喊声舅舅。
    我可不一样,我虽说沾了姐姐的光可以喊声舅舅,我还沾了妹妹的光,更加有底气!
    偏偏就是你常茂,闹的天下人都以为这是你亲舅舅了!
    刘鹰不管那么多,只是说道,“当年看史书见到唐太宗吞蝗移灾,心中不免感慨。如今知道蝗灾近在眼前,不免担忧。”
    常茂和徐允恭对视一眼,他俩可看不上刘。倒不是担心『抢舅舅”,或者这只是诚意伯的嫡长孙,主要是刘文约约的,哪怕徐允恭算是能文能武,但是不算是正统的读书人,气场不和。
    张三丰则有些好奇的问道,“师弟,你心思敏捷,又有诸多奇思。莫非蝗灾成因,你也知晓?”
    其他人立刻好奇起来了,要是马寻真的知道蝗灾的成因,好像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知道些,但是也不全。”马寻隨口说道,“真要是治理蝗灾,我觉得首先还是要重视水利。”
    常茂不太理解了,“舅舅,这话是怎么说的?蝗灾,那就是蝗虫,咱们捕了、杀了就是,和水利有什么关係?”
    马寻看著这傻大个心都累了,“蝗虫从哪孵化你都不知道,如何去治理?蝗虫多能生,你又如何不知?”
    刘伯温微微眉说道,“我倒是记得有过记载,蝗即鱼卵所化,或是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刘伯温这么说不是他多么没见识,而是在这个年代已经非常有见识了,只不过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以及对於很多事情的观察还没有特別的细致。
    马寻解释说道,“岳父,一般来说一旦出现旱灾,就容易出蝗灾。土地乾旱就有利於蝗虫產卵,再者就是一旦乾旱就容易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蝗虫也適合在这些地方產卵孵化。”
    刘伯温和道衍似乎一点都不奇怪,马寻知道这些事情就如同天经地义。
    而常茂则说出自己的感想,“舅舅,您当年到底是在流浪,还是没事就閒著看日出、观百兽啊?”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常茂非常不理解,別人逃灾是能活著都难。
    自家这位舅舅倒好,逃灾不假,可是学了点武艺、医术更为精湛,天地至理知道的不少,还知晓很多奇闻軼事。
    这样子,哪里是逃灾该有的情形!
    “我忙著討饭、忙著当和尚!”马寻没好气的说道,“你真要是好学,什么时候不能学?逃荒,逃荒就不能学些东西?”
    常茂憨直的说道,“那我可不行,我有您的见识早就投奔明主干一番大事了,要不然我就仗著武艺出人头地。”
    徐允恭则连忙追问,“舅舅,这么说来蝗灾是可以治理?”
    “是可以治理,只是这事情不容易。”马寻笑著说道,“陛下此前责令国子学学子分赴各地兴修水利,我一直都是支持此事。有大儒希望国子学学子安心修学,我倒是觉得当学一些实务。”
    刘伯温一时间无言以对,他毕竟也是传统读书人,对於一些大儒的理念比较理解。
    可是朱元璋也好、马寻也罢,对於国子学的一些安排让人著急。
    这就是在大力的培养一系列的基层官吏,安心修学远不如学有所成去治理地方重要。
    尤其是马寻执掌国子学以来,这傢伙看似是对国子学不上心,可是总是安排一些奇奇怪怪的课程。
    传统的儒家经典等等自然要读,可是《梦溪笔谈》、《农书》等等,这也是马寻大力提倡学子们多多翻阅的。
    此前魏观、王禕等国子学祭酒没办法进徐王府的大门,可是有些学子要是『学有所成”投书到徐王府,那是可以收的。
    甚至运气好、有见地的,还能得马寻的接见,甚至安排『升学”,举荐直接入仕。
    这小子就是在影响一系列看似常规的入仕模式,但是偏偏別人挑不出来理。
    主要是现在明朝的入仕渠道可不只是科举,国子学的正常升学模式就包括修满学分就可以为官,同样也包括一定的举荐等等。
    马寻骑著毛驴在前面走,在和三个小年轻说著一些有趣的见闻等等。
    张三丰和道衍、刘伯温谈笑风生,他们是有不少的共同话题,
    眼看越来越靠近寧波,何大和赵大勇心里就越来越哆嗦,他们知道的事情可不少。
    何大小心谨慎的说道,“国舅爷,咱们该去昌国县。”
    马寻对此好像也不意外,名州府如今辖六县,昌国县就是其中之一,也包括奉化县。
    昌国县,也就是以后的舟山。
    何大更加小心翼翼了,“就在翁山东麓。”
    这都好几年了,自从马寻出现在宿州开始,朱元璋和马秀英就没少各种调查一系列的事情。
    有些事情,他们甚至比马寻知道的更多。只是有些事情他们也不想马寻知道,免得他更为伤感嘉议大夫黄公淑人余氏孝女黄氏“孝孙马寻”
    看著眼前的坟莹,马寻问道,“我家没人了?”
    赵大勇小心翼翼的奏报说道,“老太爷当年居於此地,遇著灾荒、兵乱,这才走的。皇后殿下寻来外亲,定为守坟户。”
    马寻对此倒是不太意外,真的要是能找著亲戚,早就找到了,不至於这么多年都没人去找他。
    这么些年,李贞还找回来了几个流落的亲戚。但是马寻这边,从未有动静,他似乎就是天生的孤寡一般。
    所谓的外亲,类似於和马家有点亲戚关係的武家,隔的就有些远,
    一个老態龙钟的长者上前问道,“敢问贵人因何而来?”
    “晚辈马寻,敢问长者是家中何人?”马寻连忙问道,“可知我娘亲葬於何处?”
    长者顿时激动了,“你是么儿子嗣?”
    完了,彻底完了。
    么儿,娘亲是老么?
    张三丰和道衍默默的在诵经祈福,有些人可能是生来命苦,马寻看似就是其中之一。
    刘伯温也表情复杂,他这些年也没少留意一些事情,只可惜不要说他了,就算是皇帝皇后也无法完全找到战乱年代失踪的人。
    更別说一座荒坟了。
    所以马寻的遗憾,可能一直都是遗憾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