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 第473章 意料之外的强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73章 意料之外的强援
    马寻在泉州忙著一些事情,对於留意他动向的人来说,就觉得有些反常了,或者是觉得他肯定是想要搞些什么动作了。
    別人怎么想的暂且不论,马寻觉得自己准备的资料越发详实,他的前期理论准备也越发详细,可行性报告眼看著就是呼之欲出了。
    就在马寻忙碌的时候,何大忽然跑来,“国舅爷,东莞伯来了。”
    马寻愣了一下,“哪个?”
    “东莞伯啊。”何大也有些纳闷,“咱们和他不太往来,他怎么来了?”
    听到何大这么说,马寻也十足的纳闷,因为確实打交道不多。
    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让人先过来再说。
    即將六十的何真看似心情不错,显然没有长途跋涉的疲惫感。
    至於去年才致仕,这好像对於他来说更加没有什么打击了。
    “徐国公。”何真看到马寻笑著拱手,“咱们也是许久未见了。”
    马寻想了想还是实话实说,“去年年底才见过,谈不上许久未见。”
    何真笑著开口,“听闻徐国公在泉州滯留,皇后殿下令我过来襄助。我对岭南还算熟悉,可以略尽地主之谊。若是徐国公不嫌我见识短浅,也愿意多多探討。”
    何真说这话还真的没问题,毕竟这是元末乱世的一方诸侯,他虽然是广东东莞人,但是一度统辖了岭南大部分地区,几乎可以当个赵佗。
    马寻笑著问道,“这么说来倒是有劳东莞伯了,只是您离乡近十载,只怕是诸多事情不熟了吧?”
    何真归降明朝是洪武元年的事情,然后立刻被迁往江西、隨后又调去山东,他在岭南的势力早就被拆空了。
    也就是在洪武四年回了一次广东,就是招降、收拢昔日的旧兵,免得一些人落草或者作乱。
    何真开玩笑说道,“徐国公还是小看我了,我生於此、长於此,岂能对岭南不熟?您是客居於岭南,而我才是岭南人土。”
    马寻看看何真,忽然问道,“你这一趟过来不只是回乡吧,我看您是想要和我岳父討教学问。”
    何真只是笑也不否认,虽然这是福建泉州,但是好岁也是岭南之地啊,离家近。
    再者说了,別看何真当初是元末诸侯之一,但是这人算是正经的读书人,自幼读书、
    任元朝官吏,他和朱元璋、张士诚等人还是有些区別,
    平时就喜欢和宋濂等人往来,再加上这也是无官一身轻的,现在更加开心了。
    何真开玩笑说道,“徐国公,真要是有事情但凭差遣,下官可是有事相求!”
    马寻好奇问道,“何事?”
    何真也没有不好意思,说道,“我有六子,其中长子、次子也算是学有所成,也到了岁数。”
    看到马寻不说话,何真继续说道,“长子何荣,算是有些文名。还请徐国公美言,举荐他入东宫参侍。次子何贵,虽然也读书,但是更爱兵书战策,也算有些驍勇谋略。”
    这是来为儿子们谋前程了。
    不过马寻有些奇怪,“你有爵位,再者说了。就说您去宫中求个恩典,您的子嗣肯定可以得到官身。”
    “那能一样吗?”何真授须笑著说道,“您所举荐的人,必然得太子殿下重用。您安排去大都督府歷练的,军中將校肯定也多照拂。我一降臣,在东宫、大都督府哪能言语。”
    马寻连忙客气,“东莞伯言重呢,您可是朝廷重臣。”
    虽然何真有些拍马屁的意思,不过他说的也算是事实。
    这不是一般的降臣,也不是朱亮祖、梅思祖等带兵投降的,这是类似於陈友谅、张土诚的,只不过势力没那么强而已。
    所以就算是朱元璋会留用,但是多少也会有些防备。
    淮西勛贵那边自然不会认何真这个东莞伯,包括浙东文官等系统也不会太认可何真,
    这就是个谁也靠不上的尷尬存在。
    何真继续笑著说道,“说来惭愧,化橘红本是广府之物,在民间多有讚誉。只是当年不知其大用,未能扬其名。”
    这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这个年代的信息传播不算特別便利,所以一些好东西真就是在地方传播。
    何真的到来是一个令人非常意外的事情,先前怎么想都没想到会有这么一个人过来。
    但是大概应了一句话,他的屁股还没翘起来,有人就知道他要拉什么屎了。
    这好端端的在福州、泉州滯留,一个劲的关心船厂、水手,或者昔日的海商等。
    这意图昭然若揭了,所以直接派个赋閒的地头蛇过来,说不定能帮帮忙。
    刘伯温看到了何真非常高兴,“东莞伯,你来了可太好了。”
    何真笑著拱手,“刘兄。”
    这两人也算是標准的士族出身,自幼就饱读诗书,何真甚至还擅长击剑。
    是击剑而不是剑术,这就是標准的『君子』培养的方式了。
    “我这女婿实在肆意妄为,做事全凭好恶。”刘伯温看了一眼马寻,有些无奈的说道,“倒是你过来,我是未曾想到。”
    何真不开玩笑的说道,“京城已经有些传言了,说徐国公有意出海了。”
    马寻反倒是愣住了,“传言就起来了?怎么这么快?”
    何真似笑非笑,有些调侃的说道,“徐国公,有些人做事喜欢隱藏意图,你做大事从未掩藏意图。”
    刘伯温也不免吐槽说道,“他甚至觉得自己的手段高明,以为上下官吏对他都服气。”
    这么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啊,他的一些意图被人知道不值得稀奇。
    如果只是在福建转一转,那就是普通的旅游,或者是寻找昔日的亲朋好友等等,这没人说什么。
    但是他一个劲的在福州和泉州这两个有些特殊的城市打转,那就有点意思了。
    更何况他找海商、去船厂的事情也瞒不住,毕竟有些官吏可能就是面服心不服。
    有些官吏对朱元璋都是阳奉阴违呢,更何况还是一个在岭南地区没什么威信的徐国公呢。
    何真继续说道,“也就是你不会干涉地方政事,也不去都司理事,这才让人不好弹劾。”
    刘伯温就挺开心,说道,“他做事还是有些分寸,不过真要是计较起来,他多少也有些越界。”
    何真直接摇头说道,“徐国公做事最为稳妥,他大小错事从未有过。只是一些官员不太喜欢罢了,他的心意很难揣摩。”
    马寻咳嗽一声,说道,“我在这里呢,当著我的面如此评价好吗?”
    刘伯温和何真对视一眼,哈哈一笑。
    刘伯温评价马寻那自然没什么可说的,这可是岳父。
    而何真这个看似和马寻不熟的人来评价,好像是有些冒味了。
    只是也没什么问题,谁让人家曾经是一方诸侯,而且还是能文能武,最主要的是和刘伯温关係好呢。
    这两人的意思其实也非常明显,马寻做些事情看似是意图明显。但是他做事的动机,
    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何真来了,马寻觉得自己可能是多了一个帮手,总体上来说还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也仔细看了何真带来的家书,朱元璋和马秀英话里话外的意思也非常明显。
    他们现在確实不太担心马寻想要出海之类的,但是劝马寻低调点,別闹出大动静。
    毕竟年初的时候可是和胡惟庸闹了一场跑走的,现在是关键时刻可不能授人以柄。
    最主要的是真要是在福建逗留,监督一下造船的事情,东瀛那边有眉目了。
    这可就是不折不扣的大事,甚至马寻觉得朱元璋是在炫耀了。
    银山找到了,传回来的消息让人十分振奋,无非就是现在大家还不知道那座银山到底有多少储量,现在是越找越多、越探越大。
    都有些让人心里发忧了,这是大的有些失真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好事,证明了马寻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只不过这件事情也要低调,因为这么个重磅消息需要在合適的时机公布,这也將是天授神权的又一项证明。
    而且朱元璋和马秀英让马寻仔细琢磨、查证一下,胡惟庸那老小子到底是不是和东瀛有些往来。
    马寻眼看著就要成为明朝的航海专家了,因为他看起来对於海外的事情太熟悉、太了解了。
    而胡惟庸这老小子,好似和海外有些往来,因为他掌握的情报和朱元璋收到的信息对不上。
    “你找锦衣卫啊、找北镇抚司,不是还有老四吗!”马寻直抓头,有些吐槽了,“这都是专业人士,去查事更拿手!”
    只是在吐槽完毕,马寻也纳闷,“这胡惟庸怎么回事,难道真的通倭?”
    这就不免让人开始多想了,因为现在的一些信息看起来確实是两边对不上。
    胡惟庸好像有他的消息源,觉得马寻这人擅起战端,和东瀛有些往来。
    而朱元璋这边收到的情报就是胡惟庸好似和东瀛也有往来,但是东瀛的国书、使臣等,皇帝没见到啊。
    这一下就能算是里面的门道很深了,马寻和胡惟庸其中一人肯定是对的。
    那么算一算,肯定是胡惟庸做错了事情,他要倒霉好像也不难理解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