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69章 拜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69章 拜谒
    三月末,苏州府降。
    伪清统治时期,把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安徽两省,而安徽的省城在安庆,江苏省城则在苏州。
    南京仅作为两江总督、江宁将军的双重驻地,属于军事重镇,并不承担省城义务。
    苏州投降,江苏精华已被大汉全据,余下的江北州府已经不甚重要。
    江苏巡抚岳起、江苏按察使阿林保眼见大势已去,双双跳城自尽。
    江苏布政使方昂闻听破城消息,病重暴死。
    仅余一个不怎么管事的江苏学政钱樾,这家伙不仅不管事,而且老家就在浙江。听闻浙江已经被大汉全取,当即麻溜带着苏州府上下官吏,跟大汉投降保命。
    江苏的汉军拿下苏州府同时,安徽的汉军也已基本夺取了淮南诸州府。
    那位尽忠职守,为伪清守土的凤阳知府李尧栋,终究还是没能挡住汉军的攻势,应该说最后击败他的反而不是汉军,而是凤阳城里的士民百姓。
    李尧栋确实官声不错,在任几年体恤百姓,赈济灾民,又修葺城墙,打击不法私盐,很标准的地方能臣。
    但凡事就怕对比,要是来的白莲教乱军,凤阳百姓还真就硬挺李尧栋这位青天大老爷了。
    白莲教名声太臭了,又是邪教愚弄百姓,又是烧杀劫掠,跟官兵比几乎没啥两样。
    而汉军不一样,来了凤阳以后就攻了一下城,发现抵抗激烈后便改为少量部队围城,大部队全部下乡帮百姓佃农分田落户,解放奴籍去了。
    几乎每天都有土豪劣绅被百姓指认着抄家,再拉出来大庭广众下公审,审完了罪过够格的就杀头,不够的就抄家流放。
    抄出来的土地,全部被分给了佃农百姓,人人有田拿,还去了奴籍,免了欠债贷款。
    一开始,李尧栋虽然注意到,但没怎么在意。
    直到后来汉军带着分过田的农户,陆续来到凤阳府城下喊话。
    “小六子,我是你三叔啊!快回来吧!乡里面现在有汉军大老爷帮咱们做主,给咱们分田了,现在回来,你家也有一份。”
    “是啊!狗蛋呐!快回家里来,我是你爹,咱也分了田,汉军老爷说,你要是回来,也能既往不咎,一起分田。”
    “弟,我是你大哥,大哥的话你还信不过吗?赶快下来,别给那狗日的官府卖命了。”
    “……”
    才半天的喊话下来,凤阳府城墙上军心大动,不时有人认出自己的父亲兄弟。
    李尧栋甚至不能下令放箭,不是他真的仁慈,爱民如子,而是下面喊话的百姓,总有守军民夫的家里人或者亲戚。
    只要李尧栋敢下令,先前还拥护他的这些民夫守军,立刻就会绑了他献城。
    李尧栋只觉浑身冰凉,哪有这么打仗的?
    汉军的攻心之计一路折腾到了傍晚,喊话的分田农户来了一波又一波。
    李尧栋起初还在听,后头就干脆回到城楼里,静心端坐,闭目养神。
    静坐一夜,翌日清早。
    几个守军军官走进城楼,看着正襟危坐的李尧栋,不由面面相觑。
    领头师爷拱手道:“东翁!”
    李尧栋睁开眼睛,淡淡说道:“既然要降,是杀还是绑,随你们吧!”
    “……”
    过了片刻,凤阳府归降。
    安徽汉军未费一兵一卒,成功拿下淮河以南的最后一座府城。
    凤阳知府李尧栋没有自杀,但也没有主动投降,而是任由手下士卒绑上献给了汉军。
    汉军负责攻城的指挥使,本来打算把人照例拉去公审,但李尧栋的官声确实不错。不仅绑人投降的守军士卒们帮忙求情,府城里的士绅、百姓也都帮忙求情。
    能有此待遇,清官不一定,但应该确实是好官。
    拿下凤阳的汉军偏师实在无法决定,索性把这家伙的消息跟着捷报,一起报给了自家将军白楠。
    白楠同样不知怎么处理,也不好插手处理,便一字未改打包上报给了汉王。
    等聂宇看过后,对此同样颇为惊诧,他迄今为止遇到的伪清好官,不能说屈指可数,那也实在是没几个像人的。
    能让全城士民百姓自发求情,看来确实干的还不错啊!
    左右思量片刻,聂宇没再管这货,这货是好官跟大汉有啥关系?
    大汉又不缺好官,聂宇顶多就是不杀人,不治他的侍清之罪。
    侍清归侍清,若是能体恤爱民,聂宇很仁慈,还是愿意网开一面,赦免其罪。
    随手写了个把人剪去辫子放归,聂宇想了想又给已经来到南京办公的吏部班子(只有一半)下去诏令,让他们立刻安排官员前往接管淮南、苏南、浙江等省州县。
    大汉现在地盘已经很大,而且建国时间四舍五入也快有着五年了。
    当初的学府教育改革,已经初步有了成效。
    三年小学、三年中学、三年大学,总共九年时间的新式教育选官模式,正在为大汉出产第一批人才。
    当然,目前能出产的人才,主要只是读过了三年小学府的普通毕业生。
    这些小学毕业生的文化程度不是太高,只会一些简单算数,能够进行一些寻常的识字读写。
    但这已经足够了,能识字读写,放在伪清治下就是高材生了。
    大汉打完了伪清,面对新占地盘遍地文盲的情况下,这些小学毕业生足够填补大汉当前最紧缺的基层官吏缺口。
    至于知县、知府,那就更简单了。
    大汉缺的永远只是镇长、分田官和农民公会,再往上的品官还真是不太缺的。
    ……
    南京,四月夏。
    大汉在荆州府的内阁诸部官员,已经分出来一半正式在南京常驻。
    刘骏一身崭新绯色官袍,头顶乌纱帽,手持玉笏板站在队列最前,他的身后分别站了礼、吏、兵、工、户、刑、商、邮传八部尚书,以及都察院左都御史官。
    再往他们身后,是大汉能来的诸部各级官员,还有以前江宁知府袁树为首的伪清降官队列。
    这些降官人数已经不多,因为当初公审判处的时候,不止杀了几千旗人鞑子,还杀了好些作恶多端的江宁府地方汉官。
    现在这些还活着的,基本都是没怎么作恶,或者前脚刚调来,来不及作恶,后脚江宁就易主了。
    这么一大票的官员,此时全都立在汉王府门前耐心等候。
    大部分都穿的大汉官服,里面又夹着袁树这些降官的伪清官服,只是去掉了顶戴,大热天头上还裹了个严严实实的皮帽。
    剪了辫子,全成光头了,实在不好看,只能裹着帽子了。
    “汉王到!”
    袁名曜临时充当了一把礼部传唱官。
    “臣等拜见大王,大王万岁万万岁!”
    “臣等拜见大王,大王万岁万万岁!”
    “罪官拜见大王,大王万岁万万岁!”
    “……”
    门口等候的官员不少,起码好几十人,几十人齐声高呼,声音还真挺响亮。
    聂宇身上穿着极为正式的王袍,又有几个轿夫满脸紧张,正抬着一顶华丽异常的轿子。
    这轿子之前是伪清两江总督乘坐,聂宇收复南京以后,轿子成了他的汉王府财产,总不好拆了废弃。
    聂宇看了两眼,忽然笑道:“去牵孤的马来。”
    礼部尚书顾景连忙上前:“大王……”
    聂宇抬手制止:“今日孤虽是去紫金山拜谒祭奠明孝陵,但孤也是与我大汉子民,共同拜谒祭奠,祭奠我汉家天下。这坐了轿子,孤就只能看到紫金山里的明孝陵,而看不见孤的大汉子民了。”
    此话一出,这还怎么接?
    顾景只能无奈退了回去。
    聂宇翻身上马,身侧的袁名曜高呼:“起驾!”
    众多大汉官员跟随聂宇的座马步行,又有无数汉军士卒充当护卫营,负责在队伍的两侧和前方开道。
    因为提前放出了消息,所以此时的南京城区街道,已经挤满了前来围观的百姓士绅。
    “来了,来了!”
    “汉王,是汉王啊!”
    众多百姓士绅见到骑着战马的聂宇,那一身威风凛凛的王袍,格外的显眼引人注目。
    聂宇还微笑着伸手,对围观百姓士绅高举示意。
    “汉王万岁,万万岁!”
    一时间,围观百姓士绅纷纷跪下叩拜。
    虽然大汉官府已经明确告诉他们,可以见官不跪,甚至见汉王也不用下跪,但他们还是自发性的跪了。
    不是什么民心所向,而是汉王一来就免了他们之前的欠税,还杀空了作恶多端的南京满城旗人。
    聂宇连忙挥手喊道:“大家快快起来,今日咱们只是去拜谒明孝陵,愿意来的可以跟来,莫要再跪了。”
    聂宇喊话很大声,虽然没用喇叭,但不少百姓士绅还是听的清楚,陆续都站了起来。
    这天底下居然还真有不要百姓下跪的官府,不要百姓下跪的皇帝!
    不对,汉王还不是皇帝,那要是汉王将来做了皇帝,他们百姓苦哈哈的好日子不就来了。
    聂宇一边挥手,一边缓慢骑马,这路已经快被围观百姓堵实了,即便有汉军士卒维持秩序,那也还是拥挤的很。
    骑马骑到半路,聂宇觉得实在太慢,干脆跟手下官吏一起步行。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而紫金山则位于南京城外城区的东南角。
    聂宇的队伍自汉王府出发,先走里仁街过承恩寺、洞神宫,再经太平街绕过南京满城,往东正好能通过太平门。
    出了太平门,北边是玄武湖(后湖),南边就是紫金山。
    紫金山的南麓,就是明孝陵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