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70章 明孝陵
第370章 明孝陵
紫金山,南麓。
独龙阜,玩珠峰下。
明孝陵,地上建筑群。
跟运气比较差的南京故宫紫禁城不同,明孝陵虽然在明清交替的战争中,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伪清因为得国不太正,为了收买江南士绅的人心,所以也对明孝陵进行了面子工程的修复。
康麻子南巡,六次遣官拜祭明孝陵,五次亲往谒陵。
大汉的君臣队伍,一路来至明孝陵。
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到了2000多亩。
孝陵的地上建筑,可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功臣墓葬群。
神道自下马坊至文武方门,包括神烈山(紫金山)碑、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陵寝主体建筑,自文武方门至崇丘,包括碑殿、享殿、升仙桥、方城、明楼等,并在四周筑有围墙。
功臣墓葬里葬的都是大明开国功臣,比如李文忠、徐达、常遇春等猛人牛人,他们的墓葬分散在孝陵四周,呈拱卫孝陵的墓葬风水格局。
聂宇来到神道前,一直都是下马步行,这时也不用再上马了,踏上神道就该用腿脚走路了。
汉王走在最前,百官跟在其后。
神道两侧,俱是精锐的汉军卫卒,把持着刀兵侍立。
既是在维持秩序,又是体现大汉对拜谒明孝陵的重视和国威。
神道并不算太长,聂宇一路往前走,很快穿过孝陵入口的文武方门。
文武方门入内,便是陵寝建筑。
西边是具服殿,东边是神厨院、宰牲亭。
往前再走一段路程,就能看见孝陵门,伪清将其改名为碑殿。
因为伪清在门口立了一块碑——治隆唐宋。
聂宇伸手一指,问道:“此碑为何物?”
大汉文武官员知之不详,还是作为降官代表的袁树上前说道:“回禀大王,此为治隆唐宋碑,是康熙三十八年,伪帝康熙拜谒明孝陵时在此设立,意为大明功绩治隆唐宋。”
袁树这声大王喊得十分自然,虽然一开始汉军打进南京,这货心里还有些扭扭捏捏,不怎么愿意投降归顺。但随着后来听说浙江老家都被大汉占了,袁树没了后顾之忧,立马就跟着剪辫易服,做起了大汉顺臣。
袁树今年已经快七十岁,放到现代都属于高龄老头,而人到老年,往往骨质疏松,骨头自然变软,这跪的自然轻松。
而且,袁树为政当官几十年,对天下局势看的也比旁人更加透彻。
这伪清多半是要扛不住了,而大汉正好是伪清倒下,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强藩诸侯。
如此鼎革盛事,简直百年难遇。
若非袁树已经年纪很大,他都想立刻散尽家财,也要入伙大汉。
“治隆唐宋,呵呵。”
聂宇听完袁树的解释,顿时冷笑道:“我汉家的大明天下,何须一个伪清鞑虏王朝来树碑正名?”
此言一出,众人目光瞬间集中看向聂宇。
袁树也在看聂宇,他就知道没那么简单,汉王不喜杀人,不是说汉王不会杀人,就算祭奠明孝陵的时间场合,那也是可以借题发挥的!
刘骏、顾景一前一后,适时上前问道:“大王的意思是?”
“此次拜谒之后,便拆了吧!”
聂宇说道:“礼部、工部重新再造一块新的,上书‘兴华三年复铸治隆唐宋碑’。”
治隆唐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治隆唐宋也不是康麻子最早提出。康麻子能把它引用到明孝陵,不是康麻子真的肯定大明和老朱的功绩,而是采取的另一种政治宣传策略。
先说大明治隆唐宋,国力功绩都无可挑剔,接着再以此为由上一面治隆唐宋碑。
如此,只要有人去拜谒明孝陵,必然第一眼就能看见这块碑。
大明治隆唐宋了,那我大清能给大明上尊号肯定功绩。只能说明清两朝,我大清跟大明肯定差不多,甚至还要略胜一筹。
汉王下达命令,也不用等拜谒完明孝陵了。
几个汉兵一等汉王和众官员穿过孝陵门,便抄起了铁锤和绳索,开始拆毁康麻子亲自题写留字的治隆唐宋碑。
汉王君臣数十人,又带了不少随从侍卫、礼部司仪官吏,挑着各种祭祀用的牲畜香火。
队伍由神道绵延至孝陵殿,聂宇来回观望扫看一圈。
虽然后世也有明孝陵,聂宇还曾经去旅游观景过,但后世的明孝陵都属于后来重建,真正的明孝陵早就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毁于战火。
聂宇现在看的孝陵殿,本来重檐九楹,进深五间,建于三层石砌须弥座的台基之上,殿额“孝陵殿”三字。
到了咸丰三年被毁坏,此后太平天国战败,又到了同治年间,了八年时间才重修孝陵殿,但规模以及不如原来。
这是当然的,同治连修复圆明园的钱都没有,哪有闲钱重修明孝陵,明孝陵甚至还是地方总督和汉人士绅出钱,跟清廷几乎没啥关系。
游览过孝陵殿,穿过内红门,再过升仙桥,后面就是方城和明楼。
方城高16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高2.4米的石须弥座,束腰部分刻以绶带文和方胜文。
方程正中为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有54级石阶,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式,前后皆有留门。
圆拱隧道以北为崇丘南墙,沿城墙边缘可分道从左右两侧登上明楼。
明楼位于方城之上,坐北朝南,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米,东、西、北三面中部各有一券门,楼内地面以方砖铺地,上覆黄色琉璃瓦。
到了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明楼顶部毁于战火,仅存四面墙壁。
一直到我朝十五年前,才重新修复明楼。
方城明楼之后,便是崇丘,又叫宝城,此地便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墓地。
崇丘陵寝修建的非常庞大,光是四周砌墙就有1000多米,高度也有七米,堪称一座小型堡垒城池,下面还有地宫建筑。
聂宇来到崇丘陵寝前,特地重新整理了一番衣冠。
刚刚因为走路太热,他把衣领稍微解开了些,现在又赶快重新系好。
礼部司仪官缓步上前,袁名曜在侧站立唱喊。
祭祀谒陵用的牲畜香火,都被专人严格摆正安置,所有人都神情肃穆。
“拜!”
袁名曜一声呼喊。
聂宇带头,来到蒲团前恭敬祭拜,手里还有司仪递上的香火。
身后大汉众官、伪清降官依照排位次序跪拜叩头。
大汉取消了官民跪拜陋习恶礼,但跪天跪地跪父母,还有正式的祭祀场合,跪拜先祖英灵等,还是不在此列。
“再拜!”
又是一声呼喊。
众人继续祭拜,礼部司仪拿出祭文祷读。
说的无非就是一些对大明的功业肯定,对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功绩赞扬,同时又表明大汉也会承继天命,尽大明已故而未尽之业,驱逐伪清鞑虏,早日光复汉家天下。
光是祭文的祷读,就用了不少时间。
在此期间,聂宇这汉王带着手下众官,又要不停祭祀拜谒,献上香火。
等到一应流程做完,已经快至中午。
“礼毕!”
袁名曜最后唱喊,聂宇终于起身,身后众官也是起身。
跪了这么久,腿脚都快跪麻了。
拜谒结束,众臣准备收拾回返。
“……”
聂宇没有立刻回去,反而深深看了一眼崇丘陵墓,墓前是沉寂了四百多年,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碑文。
看了良久,忽而一笑,回身离去。
初夏时节,难得一阵微风吹过,之前的祭文已经投入火盆,还没烧完。
微风吹过,半篇熏得漆黑的祭文飞天,盖在了合葬墓碑前,继续烧着。
……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