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74章 “繁华”江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74章 “繁华”江南
    细数下来,居然还是大汉自己这边种的因。
    因为大汉占了湖广粮仓,伪清粮食不足,被迫让江南田部分强制转为农田。
    田变农田以后,为了维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同时也是地方官要贪污盘剥的那一份,所以农田依旧征收高额田税。
    一来二去,百姓被压榨得活不下去,江南农田开始大面积抛荒。
    就连那些占有兼并土地的大地主豪绅,也是放任百姓抛荒土地,只让家奴与核心佃户,精耕细作余下的田产。
    至于已经抛荒的土地需要缴纳的赋税,这还用纳税吗?
    听没听过什么叫飞洒、什么又叫诡寄?
    说个冷知识,光头当年就是被地主飞洒,气不过去评理,反被诬陷给抓了起来。
    好不容易使银子出来,之后便发奋一定要出人头地,把那些欺负自己的人都踩在脚下。
    江南田大面积抛荒,然后地方官为了堵财赋缺口,继续变本加厉的摊派、加税,剩下的田跟着继续抛荒。
    直到最后,土地抛无可抛,江南粮价也跟着土地的抛荒,越飙越高,高到地主都难以接受的程度。
    嘉庆没有继续设立两江总督,属于政治上的让步,为的是稳住江南士绅,但漕粮的问题反而让江南士绅对伪清朝廷愈发不满。
    江南士绅头上又没了两江总督压着,江南士绅作为地头蛇的权力变大,反而让伪清漕粮缺口变得更大。
    不少士绅疯狂飞洒避税,地方官完全不敢管,也管不过来,生怕把这些掌握财富的士绅逼得造反了。
    江南士绅造反不可怕,他们的战斗力很低的,但旁边有个大汉夹着,那就很可怕了。
    大汉杀进江南前,江南的局势就是这样的恶性循环。
    伪清越想稳住局势,偏偏局势就越稳不住。
    南京的乞丐游民泛滥,便是江南士绅和伪清朝廷之间博弈的缩影。
    聂宇问道:“林卿可有什么想法?”
    林文昌说道:“大王要解决以上问题,无非就那么两点:
    第一,分田垦荒。
    第二,重定商业法。”
    林文昌说着,润了润喉嗓,又继续说道:“先说分田垦荒,单纯的分田是肯定不够的,江南的土地就这么多。”
    “前明初年,湖广尚未开垦出来,所以那时还不是湖广熟,天下足,而是苏杭熟,天下足。可现在不同,自从湖广得到开垦,国家人口增长恢复,江南的土地已经不再能够养活全国百姓。”
    “就算我大汉现在全力分田,全部分完了土地,实际上也还是会有大批冗余人口。他们会得不到土地,只能留在城市,继续做乞丐或者游民,没有别的活路。”
    之所以不能做工赚钱,这也是伪清留下来的遗毒。
    伪清为了平衡地方,方便自己的控制和管理,继承了前明对江南的高压重税,甚至还犹有过之。
    通过攫取江南的大量财富,去养活伪清的八旗贵胄,稳定那些羁縻控制的边疆地区。
    一说到这些边疆,聂宇就很想笑。
    他还记得后世的部分营销号,曾经度吹嘘伪清对国土的控制力是百分百,但实际上的伪清疆域,除了继承前明的汉地,能够做到基本实控以外,剩下的那些边疆省份,全部都属于羁縻统治。
    偌大的藏地,伪清的驻军兵力只有千把人,然后算是官员的就大猫小猫两三只的驻藏大臣。
    你管这叫实控?
    还有新疆就更离谱了,伪清实控的新疆居然一直到了晚清才真正得到开发。
    怎么开发的呢?
    因为林则徐被清廷流放到了新疆,闲着没事干就帮新疆开发兴修了水利工程,那里到现在都还有“林公井”的纪念遗址。
    外蒙古、东三省就更不用说了,前者被伪清压榨的直接脱离了,对伪清简直是恨之入骨,还恨屋及乌的把当时的中国给恨上了。
    东三省可是伪清的老家,愣是到了清末没办法了,才得到了开发,而后转头就被清倭宗给卖国送出去了。
    好家伙,卖国就算了,卖的还是自己老家。
    真是哄堂大孝了!
    伪清立国后为了做到压制江南,控制边疆,维持八旗这股比朱明宗室还要庞大臃肿的吸血集团,对江南采取高压统治,攫取所有的财国富盈余。
    伪清的压制具体达到了什么程度呢?
    伪清甚至在江南设置多个织造处,严苛到了规定每户只能生产多的少生丝,拥有多少纺织机器,再根据商业产出攫取能攫取的全部利润,让商人难以进一步扩大生产或者建设工厂。
    这样一来,江南的工商业就会始终维持在无法扩张,又无法真正倒下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伪清的江南那么繁荣,也还是没有诞生“资本主义萌芽”。
    唯一的广州十三行,纯特么乾隆老狗的白手套,帮他垄断敛财的工具人。
    江南工商业始终紧缩,过量涌入城市的人口,难以转化为工商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
    他们又不可能回到农田,那就只能变成乞丐游民,进一步破坏生产关系。
    麻烦是真麻烦,反正聂宇听完头都大了!
    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实际也经历了差不多的流程,先在地方快速兼并吞噬土地,把土地变成工厂,逼迫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为城市化全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储备,再推动工业革命发展。
    现在,伪清帮大汉完成了前半部分,但只做了一半,还留下个烂摊子交给大汉来收尾。
    聂宇听懂了,终于真正重视起来问道:“这就是先前说的要重定商业法?”
    “对,”林文昌点头说道,“分田是第一步,优先重新分配江南的田地,让抛荒的田地重新是荒复熟,还要兴修水利鼓励农桑。江南多平原沃土,只要水利时常维护,土地能时常开垦,那分完田以后应当不会太缺地。”
    林文昌说完第一条,没再继续,躬身退了回去。
    已经等待多时的商部尚书吴泰宁,适时的上前说道:“做完了第一步,下一步便是重定商业法了。”
    “江南人口对比几十年前,已经翻了几番,林尚书刚刚说的不太缺地,只是建立在城市人口与乡镇人口保持平衡的情况下。要是城市人口大量回乡分田,那土地肯定还是会不太够分,须得继续开垦熟地,但这也不实际,熟地开垦总有极限,江南平原并非无穷无尽。”
    “所以,就需要大王重新改定商业法,原来的商业法虽已经对比伪清较为宽松,但要想工商业有所发展,甚至做到大王要的‘工业革命’,这样的宽松实际还是不太够。而且,宽松的第一步,便是请大王立刻开海,开海大事已经不能再拖了。”
    吴泰宁的主意已经很明确,就是改革商业法来刺激民间僵化的工商业,让其重新蓬勃发展。
    工商业能够发展,就会带动民间建立工厂,工厂出现就会吸纳无业的游民乞丐,转化为工厂的劳动力。
    既能解决城市乞丐游民的不稳定因素,还不用耗损国家的财政,又能促进工商业进步的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多财政收入和岗位。
    一箭三雕的好办法!
    吴泰宁现在也能理解之前汉王送书给他们,要他们去学习那些国家的经济学了。
    之前以为纸上谈兵,确实也是纸上谈兵,但对比工商业极为落后的当前时代,聂宇拿出来的经济学类书,简直就是经世致用的经典教材了。
    明明一分钱没出,却能解决江南问题,还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聂宇听完认真说道:“既然如此,商部、户部尽快的拿个章程一起递上来,孤再下旨酌情施政!”
    “臣遵旨。”
    二人齐声拱手应命。
    吴泰宁又问:“大王,那这开海……”
    聂宇笑道:“开海大事,孤心中已有计较,商部回头先去拟定一下,看看具体先开在何处港口?”
    吴泰宁听到一个“先”字,就知道妥了,大王没有想着敷衍,而是真准备全面开海。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