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81章 国号 年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1章 国号 年号
    “国号大汉。”
    聂宇看着内阁递送上来的国号拟定奏章,对此倒是没觉太多意外。
    国号大事,肯定不可能几个人简单开小会,就能言而定,又不是称王那时候了。
    登极称帝,一切都要慎之又慎,就算历史上的那些草头皇帝,他们的国号基本也都能找到对应出处。
    聂宇和内阁只是商议定下了几个备选国号,而后将这些备选国号下发到百官手上,让大汉百官各自进行不记名投票。
    聂宇手中奏章也详细记下了每个国号的票数:“大汉27票、大楚25票、大明17票、大周10票、大和……”
    只看票数的话,大汉和大楚两个国号最有市场,甚至大楚只比大汉缺了两票。
    这是当然的,大汉从湖广之地起家,官僚构成里出身湖广的高级官员非常多,所以对家乡的大楚国号,以及用了五年,早已根深蒂固的大汉国号都有很强的归属感。
    就这,大明还能得17票,足可见大明在伪清时期的政治影响力,确实是不容小觑。
    难怪朱三太子都七十多了,还能把康麻子吓得死去活来,甚至好不容易杀了,后头又源源不断“复活”了新的朱三太子。
    聂宇特地往后看了看,没有邓显鹤提出来的“大乾”国号,也没有自己特地要求加上试试看的“中华帝国”。
    果然,这两个国号被百官选择性无视了,不无视不行,这俩国号对大汉百官而言,简直一个比一个胡闹。
    国号“大乾”,乾字为天地,取天地为国号,这像话吗?
    中华帝国,别说百官了,内阁都觉得离谱,大王怎么会想到起这么个国号出来?
    中华本就有中国的意思,而且立意的时间非常早,早到汉朝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中华的概念。
    宋朝时期周边列国强敌环伺,军事和民族压力山大,有个叫石阶的读书人专门为此写了一篇《中国论》,明确提出了中国就是中华,就是华夏的概念。
    说人话就是,中华是中华,你们这些契丹、党项蛮子,别以为占了几块中华领土,就可以自称中华了。
    聂宇要拿中华帝国做国号,基本等于是商人先用做了件服,售卖的时候就给服命名为。
    聂宇读完奏章里的国号票数,心里倒也难得松了口气,兜兜转转大汉又绕回了大汉,这个当初为了反清定下的-杆旗号,就这么成了大汉的正式国号。
    说起来,聂宇在定下不记名投票选定国号,他也是真怕百官选到了大明或者大和,甚至大乾都有些让他细不住。
    大明都亡国百多年了,而且也确实到了该亡国的时候,唯一不好的只是被伪清捡了便宜,还是不要再来个死后许尸,反而败了大明最后的体面。
    与之相比,大汉就不一样了,大汉虽然也很早,早到了两千多年前,但大汉终究不是单纯的国号,便如罗马帝国一般。
    大汉已经从最初的汉朝国号,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了汉家代名词,国号大汉并非寓意大汉复国,也可以是汉家天下的光复。
    毕竞,聂宇又不姓刘,但他却是汉人,他的治下百姓也多为汉民,定国号为大汉名正言顺。
    前来汇报的礼部尚书顾景,适时请示问道:“大王,新朝国号已定,那年号呢?”
    有了国号,当然也要有年号。
    正好大王的登极吉日也快到了,那就跟国号并定下,礼部这边也好提前做好准备。
    “礼部可有什么年号方案?”聂宇问道。
    顾景说道:“咸丰如何?咸字意为全部,年号寓意为天下万民,丰则有丰裕、丰盛含义,合起来就是百姓安乐,五谷丰登。”
    “咳咳!”
    聂宇闻言顿时剧烈咳嗽了几声。
    怎么他的这些大臣们,都那么喜欢用这种容易让他误会的年号?
    不对,咸丰现在确实还没有,就连咸丰他爷爷嘉庆,也才刚刚掌权,那似乎还真没什么毛病。
    咸丰的年号,历史上那也是汉官文人给定的,不是咸丰自己说出来,而且寓意也确实是为了贴合太平天国的战争时期,国家风雨飘摇,就想让国库充盈、百姓都能丰收。
    年号寓意都是好的,但聂宇就是有些绷不住。
    聂宇摆了摆手:“咸丰不太妥当,还有没有别的?”
    一起过来的不止顾景一人,还有其他各部的尚书重臣,都察院的左都御史赵秉宽说道:“大王,既然咸丰不好,那永泰呢?泰为泰宁,永为长久,合起来就是天下太平。”
    吏部尚书吕志宏也说:“还是叫兴武吧!我朝开国,自当尚武为主,兴武灭清,正合我大汉的驱逐鞑虏。”
    兵部尚书王若愚说道:“不如叫宣统怎样?宣我大汉正统,伪清不过区区鞑虏王朝,何敢妄谈正统?”
    “神武年号如何?”
    “神武不可,神武年号不样,历朝叫神武的,哪朝能长久的,神字太重,不可冠以年号。”
    “……”
    为了一个年号,大汉的各部尚书、内阁重臣开始激烈争论,各有各的争议,就连顾景都临时重定了一个年号。
    眼看这帮家伙为了个年号,吵得不可开交,期间还好几次蹦出让聂宇都崩不住的奇葩“年号”,索性张口独断道:“好了,都不用吵了,这新朝年号,孤己有定论,仍旧沿用之前兴华年号,不必再改。年号若是频繁更选,对百姓而言不是好事,而且,今汉家中华尚朱完全光复,兴华年号正合驱逐清虏、复兴中华之意,还是说诸卿能有更好的立意?”
    这么一说,众臣哪里还有什么反对意见,而且大王说的确实也在理,年号国号的频繁更选,对百姓而言并非什么好事情。
    这也是自明朝始,年号基本就维持不变的主要原因,要不然真特么一两年换个年号,百姓还种不种地了?
    古代的年号,那可是跟着历法相连,历法决定了百姓的耕作农时。
    所以才会有影视剧中,朱元璋的大明开国,仅凭一本《大统历》,就能收复无数北地汉民的人心。
    因为新历法意味着百姓今后都可以正常耕作,不用再跟之前乱世,纯特么看天吃饭了。
    (仔细想了下,无论定什么都总会有人不满意,那就干脆点,不改了)
    ……
    国号、年号定下,礼部就可以先行回去办事了。
    登极大典的日子渐近,相关的祭文祷告都要礼部去写,就连龙袍、冕冠也要提前制作。
    后者倒是已经提在日程,而且也快完工,肯定不会误了汉王的登极大典。
    就是有一点不太好,皇宫问题直没解决,到现在汉王都是住在伪清的两江总督府(汉王府),登极以后不出意外,还得变成临时的行宫。
    “大王,真的不用加紧皇宫修建吗?”姚宏毅再度请示道。
    林文昌这管户部的,跟着说道:“大王,若是重修皇宫,户部可以支出部分钱粮。”
    虽然户部一直紧巴巴,但修皇宫是国事,再紧巴巴也得挤出银子来。
    聂宇摇头:“不必了,孤在这又不是住不得,皇宫不着急去修,先把它规整出来,等国库盈余了再慢慢重建,孤现在春秋鼎盛,还是能等得起的。”
    姚宏毅闻听此话,心中不由无奈叹息。
    他们这位汉王,怕不是历朝最寒酸的开国皇帝了,登极称帝连个正经皇宫都没有。
    要知道,就连那些个历朝的草头反贼伪帝,他们称帝过瘾的时候,都会给自己修个皇宫。
    包括离得比较近的,三姓家奴吴三桂,这老汉奸临死前称帝过了把瘾,给自己在衡州也修了个皇宫。
    大汉拿下衡州府时,还去看过衡州皇宫的遗址建筑,能看出之前的皇宫就算不大,那也极尽奢华。
    刘骏忽然请示道:“大王,内廷之事还未吩咐?”
    聂宇虽然早就已经称王,现在也算占了半个东南,就差福建一省没打,但他的汉王府不论岳州、荆州、南京,可是都没有用到过太监。
    应该说,整个大汉治下,已经好几年没有出过太监了,民间负责阉割太监的行当,要么失业改行,要么就去阉割畜牲。
    很正常,老百姓但凡能吃饱饭,谁特么愿意断子绝孙,跑去皇宫里当太监?
    聂宇明白刘骏在请示什么,当下明确表态道:“孤登极以后,新朝不会再任用太监,太监不利民生繁行,还枉悖人伦天性。内廷可以保留,但改为女官制度,且内廷今后不得干预朝政,此可为祖制。”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