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84章 嫡长子继承制
第384章 嫡长子继承制
聂宇穿著之前汉王时候的常服,正在前厅接见內阁眾臣。
虽然现在已经是大汉新朝的开国皇帝了,但他这皇帝当得,也是比歷朝的开国皇帝都要寒酸。
首先,皇宫是没有的,只有一个两江总督府改造出来的行宫,够住是够住了,甚至还绰绰有余,可规格上別说对比皇宫,正经的行宫都是比不了的。
龙椅倒是已经做好一尊,並非用的纯金打造,正经龙椅確实也不全是金做的,那样坐著怎么可能舒服?
正常龙椅大多都用雕木,虽然这雕木的价钱费,已经比纯金的更贵。
聂宇屁股下的龙椅,还是他特地强调,不能费太多,所以礼部也只找来普通木料,让工匠精雕细琢,务必不要看著也寒酸。
刘骏这首辅总揽內阁,正在就登极以后相关事务,做著请示匯报:“陛下新晋登极御宇,应册立皇后、眾妃及太子储君,另有太上皇也需尊號,以全天子孝道。”
“准奏。”
聂宇闻言微微点头:“待王后、眾妃及太上王抵达南京,礼部著行册封詔旨,內廷配合封赐。”
“至於太子,同样等王后与曄儿一行抵达南京,再行册封事宜。”
这些册封都是登极以后的必要流程,该封还是要封的,就连册立太子的问题,聂宇也不打算再拖著。
他现在不说子嗣兴旺,那也有了两个儿子、一个闺女。
太子人选没有任何意外,肯定是王后陈惠兰所出,同样又是他的嫡长子。
小名曄儿,大名聂兴曄,聂宇本来打算给叫兴华,但这乱来的行为,还是被礼部给及时制止。
一国储君的名字,怎么能跟开国君王的年號相同?
不光是太子的名字,礼部还拉著內阁各部一起软磨硬泡了好几个月,让聂宇为后世子孙也留下了取名规矩和字序。
明清两家,皇室的名字都有对应规则和顺序,大明就是朱元璋留下来的长诗,又有金木水火土五行顺序取名,起码能取个五百多年。
寓意是让大明江山永在,但实际的作用,还是给后世的元素周期表贡献了一波名字。
偽清虽然没留什么长诗,但也是效仿汉人王朝,取名都是清一色用同样的中间字。只有其中一人做了皇帝,才会把其他兄弟的字號改为同音近音字。
礼部的目的,也是寓意新朝江山能够长久。
虽然不太可能,哪有不灭的王朝,但聂宇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定了两句诗。
兴復中华,济世安邦。
礼部得到回覆,强烈要求追加,还是被聂宇拒绝,拒绝的相当直白:“世上哪有千年的王朝,能把这八个字传完,咱就烧高香了。”
很朴素的理由,朱元璋留下了一大串长诗,实际就勉强传完了前两句。
刚好十个字,三百年江山到头了。
听到皇帝愿意立太子,还是立的无可爭议的嫡长子,眾臣都是鬆了口气。
歷朝歷代,立太子都会出现立长和立贤,二者相互纠结的麻烦事。
汉唐就是这其中的重灾区,唐朝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大唐基本变成了竞爭上岗的王朝。
能正常继位的太子,还要遵从嫡长子继承制,不说屈指可数,那也是没几个了。
就连李世民自己的儿子,都做不到太子正常继位,何况別的皇帝,这也给大唐政局带来了持续性混乱。
皇子爭位,不死一大片人,让地方朝堂动盪,那是不可能的。
宋朝对唐朝的太子问题,打了个补丁,立太子前先做开封府尹,做了开封府尹,必定能当太子。
但总有一两个人喜欢搞特殊,弄得两宋又是乌烟瘴气。
明朝彻底修正了这个bug,就坚定的遵从嫡长子继承制,哪怕出了朱棣靖难,之后也还是继续遵守嫡长子继承,成功让大明儘可能政局稳定的度过了两百多年。
偽清吸取大明教训,嫡长子继承制稳定,但不可取,皇帝上限保证不了,而放任爭位也不行,政治动盪牵连太大,所以就由雍正定下了秘密立储制度。
皇帝死之前,谁也不知道太子是谁,但又默许诸皇子之间良性竞爭,確保皇子不是太傻,又不会让政局动盪。
聂宇不打算沿用偽清的秘密立储,这对他来说意义不大,还是继续明確嫡长子继承制。
但他也做出了补丁措施,就是设立皇城学府,让太子能从小在学府里读书进学,接触学霸人才。
只要不是天资特別蠢笨,那总能学会一些治国之道,知道国家的基本情况,不至於被文臣耍的团团转。
能不能成为一代明君,那是后人自己的事情,就算他把太子教的绝顶天才,也不可能確保对方一定成为明君。
明君可都是很辛苦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压抑住享受的欲望,真的去勤政治国,让百姓安居乐业。
解决了大汉新朝最棘手的一件大事,眾臣心下都是稍稍放鬆。
戴毅这个刑部尚书突然问道:“陛下,新朝始建,是否需要大赦天下,以安民心?”
聂宇说道:“大赦天下就不必了,各地可清查囚犯罪名,小罪允许回家探视,大罪不必姑息。”
大赦天下,歷朝常用伎俩,既能安抚民心,又能减轻百姓压力。
因为古代刑罚严苛,百姓稍有不慎,就可能犯罪。
皇帝喜欢大赦天下,也是为这些人考虑,让犯了小错的百姓能够安然回家,缓解民怨,同时不要因此太过影响地方的农桑生產。
不过,现在是大汉新朝,刑律都已经换成了《大汉新律》,小罪重罚的刑罚早就没了,官吏也是有都察院监督廉政。
能关进大牢的,几乎不可能存在冤枉的,所以大赦天下倒確实不用了。
戴毅就是顺嘴一提,开国皇帝大教天下,只是朝代的惯例,不大赦也无什么影响。
刘骏接著匯报:“新朝初建,大理寺、鸿臚寺、太常寺、宗人府等在內,各部新院都在设立,具体的各部官员名录,还有衙门办事之所,已经俱陈此奏,还请陛下过目!”
聂宇接过那本厚厚的奏章,认真翻看了起来,里面除了大理寺、鸿臚寺、宗人府这几个主要设置的机构,又有太常寺、钦天监、太医院在內这些次要设置的机构。
大理寺、鸿臚寺两个部门,大致是从礼部和刑部里面拆分,分出对应职责的官员人手组建新部门。
对礼部和刑部而言,並没有太大损失,虽然缺失了许多官员权力,但剩下的维持基本运转问题不大。
太常寺的设立官员,则是从户部那里进行借调。
太常寺主管民间农桑,还有涉及农耕的重要祭祀。
硬要说的话,聂宇其实觉得这个部门没什么必要,祭记可以交给礼部,农桑赋税可以交给户部。
但內阁只回了四个字:“敬天法祖。”
这是百姓对於农桑的最直观理解,太常寺的设立是必要的,意味著大汉新朝认可农民敬天法祖的淳朴愿望,那些农业祭祀、劝课农桑都要由太常寺主持去做。
有了太常寺主持农桑祭祀,百姓农民就会安心,觉得新朝重视农业,不会过度的压榨迫害农民。
除了太常寺,又有钦天监,钦天监虽然在后世的刻板印象里,就是一群忽悠皇帝的神棍,只知道整天看星星再说什么“大凶之兆(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而实际上的钦天监,工作除了没事看星星,还要负责制定修改历法,让王朝的历法能够稳定运行。
一部历法出来,不代表之后几百年都能高枕无忧了。
因为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参照物一开始就搞错了,导致各朝历法的制定,几乎隔几年都要重修改正。
甚至於,之所以参照物搞错了,历法都还能正常使用,全靠古代发达的代数计算,只要我算的数据足够多,那就不会出现太大错误。
俗称力大砖飞。
钦天监的设立,经过了聂宇的首肯,还贴心改了个名字“天文馆”,跟著一起设立的还有化学、物理、医学、数学四院。
一次性设立五大院所,只有四个院所是有人的,而且道士、工匠居多,正经学者很少。
医学院乾脆都是招募进来的大夫,考核过后会授予太医的职称,跟正式太医几乎没啥区別,医学院也被百官视作了新朝的太医院。
天文馆暂时没人,连办公地都停留在工部的皇城重建图纸里,南京到底不是中国首都了,经济发达归经济发达,短时间要找到懂天文的人才,还是有些难度太高了。
聂宇的初步想法,先把草台班子搭起来,只有班子起来了,才能去吸纳培养人才。
別人觉得物理、化学、数学、天文都是奇技淫巧,可聂宇知道这些学科的重要性,就连太医院他都没设,改成了医学院。
他的时间所剩不多,了不起就四十年,要是算上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三十年都不一定能有。
大汉新朝开海通商,跟英国在內的欧洲各国,贸易只会越来越繁荣,而中国庞大的市场吸纳白银的能力,也不是欧洲各国能比的。
一鸦战爭的起源,就是英国人搞不定贸易逆差,跑去卖**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被林公禁了以后才恼羞成怒发动战爭。
现在换成大汉的话,未来怕是跟欧洲列国也必有一战,英国人已经失去了北美殖民地,要是再出现大汉跟他们竞爭贸易,掠夺白银的话,英国人顶不住了很可能会提前上头打仗。
这帮欧洲殖民者都是疯子,为了利益是真可以卖掉绞死自己的绳索。
(註:英荷海战期间,荷兰人怕英国人还不上债,就借钱卖战舰给英国人,成功打输了战爭)
聂字看完奏章,点头说道:“朕觉得可以,就按照这上面的,先把各部的班子搭起来,后面再慢慢进行补充。新朝始建,一切都需诸卿共同努力,不要害怕出错,出问题了改正就是。”
“臣等遵旨。”
眾臣齐刷刷应道。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