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86章 开歷史倒车
第386章 开歷史倒车
深夜,行宫。
聂宇没有休息,正在书房里静心沉思,在他的桌案前摆著一张宣纸,纸上依次书有:皇帝、女官、秘书阁、內阁、眾部院、地方。
女官已经被用硃笔给画叉,大汉新朝內廷不得干政,这是定下来的內廷制度。
聂宇不想使用太监,那就使用女官,而女官组成的新朝內廷,不可能赋予她们干预外朝的权力,否则必定会出大乱子。
后世之君如何,自己管不著,他只能先管当下。
虽然內廷太监詬病很多,但没有了太监作为中间商爭夺权力,那这部分缺失的权力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被外朝迅速占据夺取。
皇权、相权之爭,自古都是如此,哪怕到了偽清,这帮被偽清视作奴才的汉人內阁,依旧敢跟满洲贵族们碰一碰。
只要皇权退让,相权就会疯狂进取,索要更多的权力,甚至皇权他们都会覬覦。
所以,必须做出针对性的补充调整,参考明清的政治经验,前明一开始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立三司分化相权,而后自己再大权独揽。
这种模式有用,但是並不可取,因为实在太忙了,相权被皇权完全控制,那就是皇帝必须全都化身工作狂。
一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是常態,忙起来十二三个小时都有可能。
聂宇反正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是怎么在这种勤政的状態下,坚持二十来年的,要知道这位可是连皇城里的盗窃案,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过问,就这还没有过劳死,身体真特么硬朗!
这么勤政別说后世之君,聂宇感觉自己都有些吃不消。
就算他现在解散內阁,大权一把抓,坚持个二三十年,等他过劳猝死,后世皇帝肯定也还会想办法偷懒息政。
息政的机会越多,让出的权力就会越多,相权就会越来越强大。
到了朱元璋驾崩以后,洪武三十五年继位的朱棣,为了能有时间征討漠北、封狼居胥,就开创设置了內阁的草台班子,协助自己打仗之余处理政务。
而这时的內阁,虽然已经开始接触朝政,常参机要,但依旧附属於皇帝的秘书机构,没有决策权力,只能提出建议。
真正让大明內阁权力坐大的契机,在於“仁宣之治”,“仁宣之治”对大明带来的后遗症太大了。
连续两代皇帝早亡,一个盛世加起来的皇帝在位时间,合计不超过十年。
这让大明皇权出现第一次超长待机,洪武年间就被肢解的相权趁机开始反扑。
到了堡宗年间,又接了波土木堡之变作的神操,于谦愣是赶鸭子上架的去接手大明军权,相权跟著迅速失控。
土木堡之变被后世解读为阴谋论,但要真是阴谋论,那只能说明文官集权够狠的,六部尚书居然能陪著武勛去死,又不惜把北京陷入危局,那也该他们掌权了。
于谦能接手北京保卫战,纯在於他是兵部官员,还是兵部倖存下来的唯一最高级別官员,他不上谁上?
土木堡之后的大明,就是皇权、相权之间的反覆拉锯。
皇权为了爭夺相权,开始重用太监,利用太监夺权,而內阁往往斗不过皇帝支持的太监,就改为向下插手六部。
百余年的爭权夺利下,逐渐形成了明朝內廷的司礼监代表皇帝,而作为皇权附属机构的六科又变成了內阁的狗。
翰林院……翰林院什么都不是,他们一开始跟著內阁一起夺权,內阁拿到权力后,马上忘本把他们一脚踹开。
聂宇现在不用太监,一方面是对太监製度的厌恶,另一方面也有太监夺权压根没用。
太监靠皇帝的支持,確实可以压住內阁,但太监也不是傻子,大明已经给出例子。
凡是帮助皇帝夺权的太监,都会立马腐败贪污,利用权力大肆敛財,根本没有太监愿意给皇帝做实事。
因为给皇帝办事,必定是要背锅的,就如歷代锦衣卫指挥使,鲜有好下场的(两个善终)。
就算皇帝用太监成功夺权,等皇帝驾崩了,新皇帝登极后,文官会立马进行反扑,清算太监。
之后,將太监夺走的权力自己吃掉,进一步壮大相权。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末的崇禎帝,天启用太监夺权,天启驾崩后,崇禎上台立马在文官怂恿下清算魏忠贤等阉党,重用文官。
而后觉得文官不可靠,改为重用太监,太监用了一段时间,又用回了文官。
实在是太监已经糜烂,连崇禎自己都看不下去。
偽清窃据中原后,吸取大明教训,做出了对应的调整,偽清的真正內廷机构內务府(太监),也是不管外朝,还不允许离开北京,就是怕出现太监祸乱朝政。
偽清做出的递补措施,先设置御前大臣,之后又设置南书房,南书房以后又有上书房,再到雍正的军机处。
制度一直在变化,变到军机处才彻底稳固,而军机处聂宇用不了,也没办法参考。
因为军机处跟老朱模式差不多,都是大权小事一把抓,相权是到手了,但皇帝也会忙成狗。
雍正在位十三年,確实是嗑药嗑死的,但同样又是忙成狗了,不得不嗑药支撑精力。
而且,偽清的军机处,核心在於重用满臣和旗人,用这些人来打败文官集团。
聂宇盯著纸上写的大汉现有各机构,反覆沉思半晌,提起硃笔对著秘书阁勾画圈,又对著內阁勾画圈。
大汉此前的制度,聂宇虽然设置了內阁,但又同时升自己的秘书处为秘书阁,置於內阁上头,在自己身边贴身匯报。
然后,地方上的小事,地方决断,决断过后进行报备,大事无法决断,就上奏中枢各部院。
中枢各部院给出处理意见,上呈给內阁,內阁审核过后给出自己意见,也可以没有意见,继续上呈给秘书阁,秘书阁进行最终审核,隨后上呈聂宇决断,是否採纳內阁各部的意见。
麻烦是真麻烦,但权力也是牢牢把持,內阁基本上算是他的传声筒。
现在新朝建制,聂宇需要对这套原来的权力架构做出调整,之前的架构他能掌权,可实在太忙了,都快给他忙成狗了。
就这还是当初地盘不大,现在地盘扩张到比当初大了一倍还多,未来肯定还会更大,各种政务琐事积压他根本吃不消。
聂宇反覆思量半天,决定改组秘书阁,让秘书阁与內阁並行,双方共同兼管在皇权之下。
没办法,確实想不到什么好办法了,用太监夺权,太监不干活,也不会听话,用女官掌权,那是纯有病。
偽清完全没有参考价值,他们是奴隶制王朝偽装封建王朝,把所有人都变成奴隶,就不用太复杂的制度了。
秘书阁一直放在內阁上面。內阁会在新朝逐渐被虚化,秘书阁会变成新的小內阁。
既然如此,那就把秘书阁下放,保持秘书阁官员的低品级,同时定下时间年限,年限到了必须外放地方做官,確保秘书阁的官员流动性。
而且,还要让秘书阁能够与各部院直接对接,达成地方到中央各部院,而中央各部院上呈內阁和秘书阁。
內阁收到各部院的处理意见,会儘量採纳,不採纳的话,就需要內部投票,给出票擬意见。
秘书阁则覆核內阁的票擬,最终上呈皇帝。
这样,相权跟皇权的盾可以暂时缓和,秘书阁、內阁、各部院会先斗起来。
解决不了盾,那就先转移分化盾。
中枢各部院掌握执行权,內阁掌握决断权,秘书阁掌握最终覆核权。
三方权力架构存在竞爭关係,王朝鼎盛的时期,內阁、秘书阁、各部院不可能联手。
因为三方联手以后,必定有两方会失权,再不济也是给掌权的一方当狗。
秘书阁、中枢各部院、內阁都有实权,能够互相掣肘竞爭,怎么可能愿意当狗失权?
而且,这套三权分立的制度下,皇帝也可以轻鬆许多,三方意见没有太大出入的奏章,皇帝就能隨笔略过。
若是三方意见相左,甚至秘书阁或內阁提出明確反对,那皇帝就可以亲自决断。
如此一来,皇帝的工作量可以起码下降一半以上。
至於能维持多长时间,几十年还是上百年,聂宇不清楚,反正他活著的时候,应该问题不大。
秘书阁作为覆核机构,完全置於皇权压制下,皇帝可以自由决定秘书阁的官员去留
明初的內阁,一开始能被朱棣当成秘书顾问来用,就是內阁的官员也全是低品官员,连个正儿八经的办公衙门都没有。
偽清的军机处实际也参考了这一点,军机大臣没有实际任命。只要皇帝的一道旨意,让你来军机处,你就是军机大臣,不让你来军机处,那你就该干嘛干嘛去。
硬要打比喻的话,就是相权一分为三,內部竞爭,皇帝又拿走了三分之一的相权,作为牵制转移矛盾。
不过,这套制度下还是有潜在隱患,三方权力部门確实是相互竞爭,可等聂宇驾崩以后,后世的君王要是压不住三方竞爭,那就是三方无尽的扯皮。
你说行,我说不行,皇帝甚至要为一件小事,亲自下场拍板决断,无形中增加了大量工作量。
聂宇缓缓拿起那张宣纸,他终究还是开了歷史倒车。
不用太监,那就只能设立一个虚职权重的部门,加入到相权的爭斗,达成权力平衡。
之后该怎么样,三分相权能不能一直维持下去,那就不是他能考虑的了,他也没办法去考虑。
总不能一步到位,搞议会制度吧?
欧洲的议会,那就是资產阶级爭夺王权的工具,议会出来了,第一个就得打倒皇帝。
(没当过官,政治水平有限,只能这么来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