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87章 爵位制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7章 爵位制度
    六月的长江上。
    一支船队正顺江而下,缓缓驶向南京。
    船队旗舰的桅杆上,悬掛有一面汉字龙旗,旗帜火红,正面上书篆书“汉”字,背面亦有龙纹图案隨风飞舞,好不威风。
    “陈巡抚,娘娘请您入船舱一敘。”一名侍女宫人上前对正在甲板发呆的陈兴怀说道。
    陈兴怀闻言轻嘆口气,说道:“让娘娘稍等片刻,本官隨后便到。”
    虽然他跟王后(还没正式册封)是亲兄妹关係,但正式场合作为外戚,又是地方要员,他必须得注意措辞。
    没等太久,陈兴怀进入船舱。
    “臣参见娘娘!”
    “不必多礼,赐座。”
    陈蕙兰微微抬手,示意兄长陈兴怀先坐下。
    陈兴怀全程都恪守臣子礼仪,不说小妹现在身份是王后,马上去了南京就要正式赐宝册封皇后,就算外戚兄长那也不能有半点逾矩。
    陈蕙兰先让侍女看茶,接著温言问道:“兄长已经於外面站了几日,可是心忧此次进京?”
    眼看小妹直接点破,陈兴怀倒也不再隱瞒,嘆息道:“臣……为兄此趟进京述职,怕是陛下就要给为兄封爵,届时这湖北巡抚的官职,估计也要卸下……呵呵,倒也清閒自在,可以吟诗作赋,游山玩水了。”
    说是这么说,但陈蕙兰明显能看出,自家兄长兴致不高,情绪低落。
    能不低落吗?
    陈兴怀今年可还年轻,比聂宇都大不了几岁,正是大展宏图抱负的好年华,又赶上改朝换代的盛会。
    偏偏身份却是外戚,还是小妹要当皇后,外甥要做太子,这身份可太贵重了,一不小心就会全家赔进去的那种。
    陈兴怀不是没读过史书,知道歷朝都是如何对待外戚,最普遍的一条就是外戚不得干政。
    刚好,皇帝登极,除了派船接她小妹与侄儿一行前往南京,又专门把他一旨詔书叫来南京述职。
    陈兴怀理所当然认为,应该是自己的皇帝妹夫准备给自己封爵,再让自己卸任湖北巡抚了。
    他兢兢业业干了几年下来,还期望能在新朝一展宏图,不说开国功臣,那也得是开国重臣,青史留名。
    可惜,一切终归还是泡影啊!
    陈蕙兰听罢也不晓得该怎么劝,她原本只是看兄长天天清晨就去甲板,所以就叫过来说说话。
    这一说就是外戚干政的话题,陈蕙兰有心想劝,可作为皇后又不好去劝。
    去南京之前,她已经收到陛下消息,准备册封曄儿做太子,让她多看著点曄儿。
    这话可以有含义,也可以没有含义,单纯关心儿子。
    陈蕙兰招了招手:“秋云,茶凉了,重新倒一杯吧!”
    “是。”
    贴身女侍秋云恭敬应道。
    说著,利落上前拎起茶壶拎走,又给陈蕙兰、陈兴怀,一人倒了一碗新茶。
    陈蕙兰闻著茶香,微抿了一口说道:“兄长,你试试这茶叶,虽然已经泡过许久,茶也有些凉了,但茶叶芳香反而更加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听到这话,陈兴怀有些苦笑,他听出了小妹的话外之意,无非就是他们陈氏確实已经足够贵重。
    刚极易折,就如这碗茶水,捨弃上一碗,下一碗不说更好喝,那也应该不会太难喝。
    陈兴怀没有再多言,他跑到甲板上吹了几天江风,已经能自己想通。
    唉,外戚就外戚吧!
    好歹他们陈家这波风投赌对了,將来保底是个开国勛贵,子孙后代不出问题,太子能够正常继位,那就是与国同休的勛贵名门。
    这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陈兴怀心中这般想著,把快凉了的茶水一饮而尽。
    ……
    南京。
    聂宇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就是知会一下大舅哥坐顺风船来南京述职,结果就让对方多想了这么多,甚至都已经自我开导完了。
    不过,聂宇確实正在跟礼部官员吩咐商议,今后新朝的爵位封赏问题。
    新朝始建,封赐官爵,老传统了。
    大汉文武百官,没有明言立刻封赏就下来,那样太快了,皇帝才刚登极,马上要封赏明显太著急了。
    他们没面子,皇帝也没面子。
    不过,不立刻封赏,那也该先把具体流程確定一下了。
    按照礼部这边既定的工作流程,先確定皇室爵位,再確定臣属爵位。
    聂宇给出明確回覆:“朕的皇子皇孙,包括新朝宗室,朕可以按惯例,给他们封赏爵位。朕的儿子,可封亲王爵,这是祖制,可以记下。”
    “但这些爵位也不能白拿,就以亲王爵位例,其位尊超品。然只能世袭罔替三代,三代以后,每代都要减等世袭。即亲王承袭郡王,郡王之下袭爵国公,国公依次下推。”
    “恢復古制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世袭爵位,减等世袭到男爵便可停下。若要继续升回来,必须立功,而且只能是军功。海外立功不在其列,军功可以保爵,但只能保留一代。”
    “还有,朕深感歷朝爵位封赏之害,新朝爵位一律只能嫡长子继承。包括朕的子孙后代,这也可写入祖制,后世之君不得违反。”
    顾景原本听到皇帝对爵位制度的方案,还觉得这有些太苛刻,打算委婉的劝諫一下皇帝。
    但紧接著,皇帝就拿自己的儿孙来开刀,那这下他没话说了。
    爵位制度再苛刻,皇家子孙带头遵守,那他们这些臣子还能说什么呢?
    而且,歷朝歷代就先不说了,明清的爵位就已经很有问题。
    前明所有爵位都能世袭罔替,这直接导致前明的宗室人数,从明初的五十多人,膨胀到了明末的六十多万。
    就这还是几代皇帝,持续给出措施对宗室人口进行了控制。
    当然,前明不算什么,六十多万宗室,能吃掉的財政仅占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真正离谱的是偽清的八旗制度。
    偽清入关开始,八旗总人口就已经接近两百万人,这么多八旗贵胄跑马圈地,不事生產,对国家的財政负担简直大到要炸。
    到了清末时候,八旗贵胄能吃掉的国家財政,占据全国財政的四分之一。
    不要觉得这跟前明相比,差不了多少,但你要横向对比两朝对百姓的压榨,还有国库的实际收入。
    明末国库收入不到一千万两,清末起码四千到五千万两朝上,相当於明末宗室能吃掉一百万两的收入,而清末吃掉了一千万两。
    所以,大汉现在要吸取明清教训,宗室勛贵不能放任他们无止境延续和膨胀。
    爵位只能嫡长子继承,包括宗室王爵也不例外。
    举个例子,聂宇现在生的儿子,將来封王了,他们再生儿女,也就是聂宇的孙子。那只有长孙子能继承王爵,剩下的几个小孙子,一律该干嘛干嘛去。
    顾景提出疑问:“若是如此,宗室无爵无官无职,该如何为生?”
    “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聂宇摇头说道,“朕也不是什么太严苛的,不禁止宗室做官从军,他们若是有本事,可以自己去读书科举,或者从军打仗。但不论做官从军,文官不得超过三品,不能主政一省。从军的话,不能超过四品,但若是在海师的话,可以不遵此例。”
    最后一条,聂宇是特地加上的,让宗室去做官从军,算是他给皇室打得补丁,而且后面的海师不遵此例,也是他在为未来的海外殖民做铺垫。
    大航海时代已经进入末期,马上就要步入近代史,大汉没那么多时间再去慢慢殖民。
    那就只能通过皇室的力量,强行牵引国家对外扩张殖民。
    而且,这也能解决未来肯定会爆发的宗室人口膨胀的难题,宗室人口太多,那就自己去海外发展,海外不必受到宗室忌讳控制。
    这还能进一步给皇室增加皇家资產,扩张殖民地的前期肯定是皇家主导,皇家能得到殖民地的財富,就能提高皇室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
    歷史上郑和下西洋,能坚持下七次,就是在於郑和下西洋,那是真能给皇帝赚钱。
    朱棣迁都北京,五征漠北的財政经费,基本都是来自於下西洋。
    为什么后来禁止了?
    因为文官赚不到钱,沿海走私商人也赚不到钱,钱都被皇帝拿走了,他们当然不干。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